第四十七章 :救济第2/3段
“海刚兄,他在你的治下,你居然不了解。”
那海刚兄毫无尴尬之色,淡淡道:“马兄,他是武官,我是文臣,两者并非直属关系。不过,既然我等已经来到这里,正好可以会会这位镇国将军。”
不错,来者正是朔平知府王建德,与他的一些同窗好友。
当日他在巡抚大堂,以情服人,让那些肚满肠肥的官员们不得不捐出粮米,结果愣是凑出了一千多石的粮米,加上叶廷桂四处周济的一千石,共计有两千多石,算是延缓不少。但大同府云集了山西各处的灾民,不可谓不庞大,区区两千多石也是杯水车薪,崇祯帝下拨山西河南两处灾荒的三千五百金,即使这些官吏没有贪墨,全数用于赈灾,山西分到的不过是两千金。而两千金也止能救活两千多人而已。
就拿崇祯四年来说,陕西大旱之时,崇祯帝拨银14万两赈灾陕北数十百万饥民,职方李继贞就奏报过:“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可止活五十日耳。”赈济银两如此之少,尚且不说,就是赋税蠲免也大都集中在山西各府县及各卫堡,其余地区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蠲赈,还要承担镇压陕西农民军叛乱的绝大部分军费。所以这些粮米与灾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无奈下,叶廷桂效法吴甡,对于那些无动于衷的豪绅大户实施“劝捐”。
对于这个崇祯帝也是自知,所以他应允了叶廷桂的劝捐的奏疏,下拨赈灾银两后,又授予了叶廷桂“责成州县有司多方措处。设法凑济,以赡穷黎”的权利。
所以他也允了叶廷桂所奏的,官绅捐助多者可以旌表,不愿捐者则“统籍之以闻于朝”,让其遭受朝论的责难。富民捐助,则设立一定的奖励标准,如:“输百金以上者,或予之以冠带,如儒寿例;捐千金以上者,或予以品级,如遥授例;即数十金上者,有司额其门。”
但山西地方官绅在请蠲,请赈上虽然表现积极,但捐助的热情并无叶廷桂想象的那般高涨。最后统计,这些藩王官绅总计捐助的不过银36oo6两,杂粮.石。
……
就赈济钱粮的分配而言,这次赈灾不同于简单的救荒,不仅要救济饥民,还需犒劳士卒,招抚叛逃民兵。正如叶廷桂所言:“臣从荆棘虎狼中广布皇仁,先城守良民以培元气,次荷戈戍卒以结军心,又次则归正降民以示招徕。”而且推卸赈济责任的地方各级官绅士民甚至包括朝廷,又无不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为数极少的赈济钱粮,都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落到灾民头上的可想而知。
所以大同府的赈灾,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也让王建德痛心不已。在听闻杀胡堡也有救灾后,且规模不小,王建德心中一动,就想来勘察下,就生了刚刚那般的事情。
……
当下几人又说了一阵后,便下了土坡,直奔杀胡堡而来。
恰好此时秦明正在堡上城头处,观看灾民等情况,突见一行人向这里行来,定睛看去。只见这一行人,淡然从容,浑身一股子儒雅气质。当下好奇,又观看了一阵,终于,秦明认出领头的那个人了,连忙招呼林问好等人出堡迎接。
要说秦明之前去州城时,与王建德也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他还是大同知府,他对王建德的印象,为人刚直不阿,秦明对其还是比较有好感的。
王建德一行穿过拥挤的灾民潮,看着他们人手端着一碗粘稠的米粥,干净的窝棚区,又对比大同府的清水米粥,脏乱的窝棚区,一阵感概后,对于秦明更是透着浓浓好奇。
当下,几人临到近前,秦明刚要见礼,却听那王建德朝着秦明肃然一官绅捐助多者可以旌表,不愿捐者则“统籍之以闻于朝”,让其遭受朝论的责难。富民捐助,则设立一定的奖励标准,如:“输百金以上者,或予之以冠带,如儒寿例;捐千金以上者,或予以品级,如遥授例;即数十金上者,有司额其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