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圣文龙武神皇、至尊可汗第1/3段
龙纪三年元旦,群臣进表请上皇帝尊号,宰相郑从谠率百官进奉尊号‘圣文龙武神皇’。
正月初八,武皇下诏,晋林威、王重、崔安潜、张自勉、曾元裕、赵犨、高顺励、辛谠等八上将加元帅衔!
南书房,张承业在殿前禀奏:“陛下,八大元帅殿外候见!”
李璟起身相迎,赐八帅座。
“朕请诸卿前来,卿等可知所为何事?”
“削平四夷!”身为八帅之首的林威主动道。
刚刚的拜帅仪式之后,林威等八将已经成为大唐最顶级的武将,无人能出此八人之右。原本,论起来,于琄、郑畋等人也都是指挥万军,屡建功勋的,不过朝廷新制,文武分隔,唯有武将且是现役武将才能授军衔,因此,最终能够获得最顶级元帅衔的,也就只有这八位上将军了。
“卿果然明白,卿且为朕说说如何削平四夷?”
新朝立国以来,用了两年时间,彻底扫平群藩,四海一统。不过在大唐的周边,却也还并不太平。除了东北之地,早年间征服各部,早已经开始移民屯田之外,其余地方还有不少不小的势力。
林威道:“乾符、中和年间,中原战乱,大漠之地,也不太平。数十年前,回鹘内乱,为黠戛斯所灭。但黠戛斯势力并不足以称霸草原,最后退回金山脚下。东方草原,便无霸主,室韦、奚、突厥、回鹘、契丹等大量部族西迁,使得这片地方诸胡杂居。在东北百族之战后,被我们击败的契丹和室韦、靺鞨等部份部族开始更大规模西逃。这几年,我们一直用兵中原,对于西逃的胡族并未追究。如今数年过去。草原诸族休养生息,实力生活恢复不少。各胡族皆是马背上民族,天生骁勇善战。监察厅估测,东西草原上的各部族牧民不下数百万。控弦之士不下数十万,虽然如今他们一盘散沙,并没有联合,相反,还时有部族相互攻伐,但这些部族骑兵来去如风,骠悍异常。如若置之不管,只怕不出十年,草原又将有强族产生,那时必为中原之祸!”
“如此说。朝廷当先下手为强?”李璟拧了拧眉头,心里显然对于林威提出的草原威胁论,有些不太满意。林威是新封的元帅,他此时的话定然是与其它元帅沟通过的结果。这说明,朝廷的武将们。目光还是盯着北方和西方,这眼光还是着眼于传统的战略格局。将朝廷的防御重心放在西、北两个方向。这与他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
李璟很清楚的记得,在历史上,历代修建的长城,其实就是沿着400毫米等降雨线修建的。
400毫米等降雨线。就是一条旱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在中国的历史上,既有中原农耕社会的繁荣强盛,使北方游牧民族臣服的时期,如强汉盛唐。也有北方部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如五胡十六国。但大多数的情形下,这也只是暂时改变了农耕文明与游牧部族之间的边界,并没有根本消除这两种社会的存在及其互动。
历史上,无论汉武帝多么的强势,无论卫青霍去病李广多么勇猛,也不论唐太宗多么的圣明,李靖李绩等人的骠悍,他们虽然一度把实际控制区的边界向北推到极远处,但最终都难实行长久治理。一度,仍有更北的匈奴和突厥与之对抗。而入主中原的少数部族哪怕如北魏鲜卑一样极力的汉化,可当他们适应了中原生活时,在北边依然过着游牧生活的胡族,又会提出挑战并企图取而代之。这样的情况,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反复的发生。
因此,数千年来,王朝在更迭,历史在前进,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文明,却从没有真正的合并过。
为什么?
李璟很清楚这一切是为什么。
这首先是因为草原和农业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学家曾提出过著名的400毫米等降雨线。这条线的北边,降雨量少于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而在南边,由于降雨量多于400毫米,为半湿润和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社会。
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边界大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上,呈向下弯曲状;也与长城的走向大致一致。向下弯,是因为越向内陆,同一纬度地区的降雨越少。这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在许多中原人和游牧人心中,农田与牧场的土地是同质的,既可以作农田,也可以作牧场。但在实际上,400毫米等降雨线南北的土地和气候是不同质的。
按照这种不同,无论是谁先占有了土地,也无论后来通过战争还是交易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农田和牧场仍然会以此分界。如果农夫向北购买或占领了草原,农耕不如放牧,他只有变成牧民才最有效率;而牧民向南购买或占领了农田,放牧不如农耕,也只能变成农夫才是理性选择。
历史上,许多南下的胡族,最后要么退回草原,要么汉化,同化入中原农耕文明。而同时,又有许多的汉人进入北方草原,但最后,这些人,基本上都成为了牧民。
李璟深深的清楚,这条界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