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政策倾斜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果不用样房,选一个固定模式建造,到时候各地造不同的廉租房,不仅增加了成本,同时也给了官员贪污的机会,质量也难以保证。

  而确定了样房,成本是多少大致有个标准,只会随着地方的不同,运输和劳工成本方面上下浮动。

  另外直接由华东集团的工程队负责建设,不仅能保障质量,也杜绝官员在这方面捞钱。

  当然北洋时期因为舆论自由,所以官员都不是很自由,贪污现象由于有舆论监督,都不敢明目张胆,有贪污也只能偷偷摸摸的不能见光。

  江渝却是不搞什么舆论自由,但一定程度上又有舆论自由。

  一旦涉及到煽动内乱、蛊惑民心的东西,是坚决不让上报纸的。但如果是抨击政府贪污之类的,却是开绿灯放行。

  当然控制舆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华东集团的垄断内部不能上报纸,财团的扩张很多时候是各种手段都用的,也不能上报纸。当然财团的扩张虽然很多手段是强取豪夺,但针对的都是有资产的阶级,对普通百姓的利益却不直接侵占。

  当一个人钱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是在为社会管理财富,这些财富按道理是不属于他们的。

  华东集团做的,就是把管理权夺取过来。

  例如华东集团要兼并一个大地主的土地,并且想要直接兼并,这时候一般会成立一个包皮公司去收购,并给出一个比较低的价格。

  不卖的话,就让帮派出马收拾,不让大地主正常进行生产,最终逼迫地主出卖土地,虽然地主是亏了钱,但他们拿到的那笔钱,也足够过上比普通人更好的日子了。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却是在消除社会贫富差距,虽然钱都集中在财团手上,看似贫富差距很大,但问题是财团就那么几个寡头股东,他们再奢侈也不会去和老百姓争夺社会紧缺资源,自然也就闹不出什么矛盾,同时也能更加有效率的管理社会财富。

  并且财富的集中,能在战争中调集更多的资源,能在对外扩张时更有力量。

  财团是隐藏在暗中的影子政府,自然不能让民众知道,只要控制了舆论就行了,这样大部分民众都不会知道财团的存在,在他们眼中反而是那些互相竞争的公司。

  随着舆论监督的普及,以及两淮行政总署的反腐制度到位,处理腐败官员力度也足够大,起码在两淮行政总署的地盘上没什么官员敢明目张胆的贪污,就算是偷偷的贪污也得小心钓鱼执法,而且贪污的数额也只是小打小闹。

  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有点偷偷摸摸的小贪污也是正常的。起码在风气方面是保持廉洁的,这就足够了。

  在财团控制的国家,政府同样像是一家公司,官员也只是员工,自然没什么特权,要在民众面前夹着尾巴过日子。

  但不要以为财团的国家就是一定好的,在美国那样的国际财团眼中,人民只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工具,甚至可以随便拿所谓‘公民’做实验。

  而国际财团没有也没有国界,更没有所谓民族,美国只是一个大本营。而作为阻碍资本自由流通的民族主义,却是国际资本重点打击的。

  在中国却又不同,中国有主体民族,因此江渝的财团虽然形成,但起码是有底线的,更不会把老百姓看成工具,而是看成同胞,财团也不视为个人财富,而是在为民族管理财富,最终逼迫地主出卖土地,虽然地主是亏了钱,但他们拿到的那笔钱,也足够过上比普通人更好的日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