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高考作弊事件”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中潜台词,还是更倾向于试题泄露,考生们都有准备,但他话不敢再说得那么死。

  “那你们要好好的查,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如果证明人家是清白的,也要做好解释工作,不能硬把脏水泼到人家身上。自身不正,怎么教好学生?”对方的声音并不严厉,相对还有点软绵绵的,但副部长却吓得汗湿重衣,连声道是。

  事已至此,调查团内部教育部的人员不想再查下去了,怕越查自己身上责任越重。试图根据现有试卷证据,将这次事件定性为作弊,要不是提前大面积考题泄露,怎么可能所有考生都知道考试范围,有备而来?

  但调查团不是只有他们,很快,纪检部门从接受调查的当地教育系统那里,拿到了厚厚一摞教科书。

  这些教科书跟国内完全不同,一看就知道都是新书,上面看不到任何语录。根据一些教师的反馈,这些教科书编得非常好,知识点从浅到深,论证详尽,系统严密,非常切合各级别学生,全面掌握高中的各个知识点。

  而且这些教师,还拿出一本专供老师使用的教科辅导书。这书没有全部录入课本内容,但却将每一章节、每一小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哪些是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哪些是普通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一般性了解的内容,层次分明,并有明确地提示,各知识点讲授多少课时,适合学生从了解到熟练运用。

  教师只要根据这本辅导书,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将讲课效率提高到最高。

  调查人员将试卷调来,与教科书、辅导书一对比,就确认绝大多数考题都属于辅导书上注明应该掌握的一般性知识级别。只有极个别题目超出了辅导书列出的知识点范围,但也与其他知识点有相互关联,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引申推导出解答思路也是合理的。

  随后,他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些课本、辅导书全部都是从军分区传过来的。

  当高考复招消息一对全国公布,各省市考生都在寻找合用的教科书,这几个县市也不例外。

  当地教育系统负责人正在发愁,忽然想起军分区前期曾在县城印刷厂,印刷了大批初高中教材。他们赶快找来样书一看,当即拍案叫绝,连声叫好,于是马上拍板大量印刷,尽力做到让本地考生人手一本。

  并且印刷厂还送来了各科目的教学辅导书,这个比普通教材更加有针对性,当地教育系统心花怒放,匆匆审阅一遍,发现完全不用做任何修改,就能用于本地初高中教学。

  之后,当军分区派出辅导队,帮助周边几个县市进行考前辅导,其他几个县市都喊着没有合用的教材。县城方面知道后,大方地加印了数万套教材,分给各兄弟单位。

  由此,这套教材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不但是各考生在用,当地的老师们也在用,而且在用了之后纷纷交口称赞。同时各个厂矿也把这套教材,以及教学辅导书作为厂办校、夜校的指定教材,大面积推广。

  再后来,这套教材口耳相传,进一步扩散到周边更广范围。各地印刷厂拿到这套书后,马上加班加点印刷,印出一批就分发一批,就这样都还有大批人在追着要。

  而事实也证明,这套教材真是非常之好,基本总结了应该教授给初高中生们的相关知识点。只要是照着这套教材认真学习过的,哪怕是因为时间紧、自身基础不扎实,但在面对考卷时,都能从容应对。即便是答错了,也是在正确的考题框架内进行解答,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而没有得出正确答案。

  另外,调查人员通过对比教学辅导书,也确认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确实偏低。

  考题难度低,也使得更多只要认真参照教科书复习过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这不是说他们的水平比国内其他考生都高出一大截,而是这套教科书编得太好。

  这次几个县市通过率超高,不是学生个人的胜利,而是系统的胜利!

  随着一份长达数万字的调查报告,随同一套教材、辅导书送到首都,一场闹得举国皆知的所谓“高考作弊”事件,就此画上句号。而那套引发了整个事件的初高中教材,也迅速传遍全国,无数学校、老师、学生,乃至有志于明年再次参加高考的知青、工人,都四处托人购买此书,作为标准的辅导书。

  事件虽然落幕,接下来这套教材是否能直接用作标准教科书,再次掀起了新一场席卷全国的大争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