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夯实基础第2/3段
哪怕这些研究员已经退休了,不能再为单位做贡献了,可还是不想白白把人交给外人用。
这种心态下,关飞设想的利用国内研究人员充实军分区科研底蕴的想法,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但国内终究有上百万科研队伍,大多数还是建国后,于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年龄段集中在四十到五十多岁之间。少数结婚生育较早的科研工作者,甚至还不到四十岁,也为了给子女腾位置而提前退休。
这样的科研人员多达几十万!
在这样巨大的基数基础上,尽管下面没有太花功夫说服,就算几十个人中有一个肯来,总数也高达万人之多!
他们肯定不是最优秀的,那些顶尖科学家就算自己想退休,上级也不会允许,宁可帮他们解决子女就业,也不可能放他们回家,把一生所学白白浪费掉。来的人,少量是家庭困难的国内一流科学家,大多是国内二、三流水准。
军分区也不挑食,来者不拒。
有关飞审核,帮助理顺科研关系、制定研究纲要、解析研究课题,下分到每个课题小组,二、三流对他来说刚好,一样能发挥出最顶尖科学家的成效。而且这些人多半有自知之明,能够服从上级安排,还比有太多自我意识、不认可委员会下发课题纲要进行研究的顶尖人才更听话。
有几百年科技储备,关飞不需要他们再从零开始摸索。理论也好、公式也好、参数也好,他都会按照研究进度,一点点放出来。这些研究员只要不自作主张、老老实实按照他给的科研计划进行,就能发现他们其实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从而协助军分区实现跳跃式发展。
几个月来,从国内过来的科研工作者陆陆续续来到军分区,很快就突破了万人规模。到本月为止,过来的各类研究人员已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人,还在以每月一两千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至于老技工就更多了。
国内七千万产业工人,一半以上都是建国后随着工业化发展而逐步培养。
老工人没有技术人员那么多弯弯绕,家庭条件相对技术人员更困难,这件事既然是国家认可,那么他们就相信是真的。无论是为国出力,还是给子女腾工作岗位、腾房子,甚或是多挣点钱、帮助亲戚或自家小孩就业,他们都愿意离开居住多年的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从六月份,到十一月,国内过来的六级以上老技工达到了七千多人,其中还有五百多名七级工!
八级想都别想,每一个都被当宝一样,属于企业的定海神针,谁来请都不会肯放。
六级以下的更是来了两万六千多!
他们不像那些科研人员还要瞻前顾后,怕不靠谱、怕不在大城市……,要求颇多。这些老工人差不多每人都带了两个后辈――还是他们自己的子女,有些还抱着钻空子的心理,带了三个、四个的自家、亲戚朋友的小孩。
来了军分区,他们看了这里的城市容貌、工作环境、询问了工资收入,大都满意之极。对于劳服司询问子女工作安排,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只要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干什么就行,小孩不听话,师傅任打任骂!
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军分区常住人口从十三万猛增到二十二万!
为了安置狂飙猛涨的人口,军分区上下陷入了忙乱之中。在完成土地平整、尚未投入建设的规划地块,建起了一排排双层板式简易房,拉上电线、广播,保证近十万人的住宿、电力供应。
新城建设起来,曾经准备了大量的板房,后来大家搬进学校宿舍、小区,这些板房就被拆来堆在仓库。此时全部都被翻出来,同时木工厂加班加点,制作更多的木板,以供建设。
电力方面,国内此前就专门修了线路,拉了一条十万千瓦的线路。军分区与国内在昆明合建的火电厂经过两年多建设,一期工程已于七月完工,千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