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夯实基础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个电力供应,甚至超过了许多省会城市!

  军分区部分干部认为以新城的电力消耗,即便算上给周边的东北军区、国内几个相邻县份供电,也用不了这么多,劝他放弃三期、四期工程,可都被关飞拒绝。

  国内是没见过科技时代对电力那饕餮一般的需求,八十万看起来很多,但等到军分区各种企业全部建成投产,群众收入上升、购买的家用电器增加之后,这点电力很快就会被吞噬得一干二净,还远不敷使用。

  电力又不像其他工程,可以立竿见影,工期长、投资大。如果不早早建成,等到出现电力缺口的时候,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有解决的可能,只能限电。

  与其到时拉闸,还不如现在就超量供电,哪怕是部分电力返销给国内,都比到时候抓瞎好得多。

  修板房军分区有经验,一排两层楼简易房,一天就能完工。

  电线、广播线也不是问题,这个时候就看出关飞在城市规划中,那些纵横交错、高达两米的下水道管网设施的预见性了。电线也好、广播线也好,所有的线路都通过下水道线路管道,从地下经过,地面上只需要架设变压器组,就能将电力通往各个简易楼。

  虽然建设工地上人潮汹涌,天空中却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线路,显得整洁有序。各种排污管、上下水,都有预留的接口,建设起来非常方便。

  物资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

  虽然来的老师傅、他们的子女都背来了被子、锅碗瓢盆等个人用品。物资供应部门还是按照军分区指示,从国内紧急采购了数以万计的棉被、面盆、毛巾等各种生活物资,以保证基本的物资供应。

  这次人口大引进,军分区可是花费了巨资。

  包括路费在内,军分区平均在每个人身上投入超过两百元!近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睡,总计支出达到两千万,如果不给他们安排工作,每月还将付出两百万左右,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

  这当然是不能允许的。

  这和军分区是否有钱无关,而是人口闲置是社会管理的极大失职!

  因此随着人一**涌来,每到一批,就被军分区劳服司统一集中管理,为他们登名造册。统计完各自信息之后,便被按照顺序分到各个临时小区,分配住房、讲授各种生活设施的用途及使用规则。

  完成临时安置,所有人便被分门别类组织起来。

  部分技术好的、符合需要的老技工,马上被安排到已经建成的企业,经过考核立即进入生产班组,一边工作一边逐渐适应这边的工作方法、规章制度。

  那些电工、木工、水管工等则加入到简易楼安装工程,齐心合力建设他们的临时家园。

  其他企业暂时容纳不下的老技工,则被临时分到技校,对那些新进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台、老虎钳、扳手等工具多的是,完全具备钳工、钣金工教学条件;老式的通用机床也数以百计,各种废钢、废铁、报废的零部件堆积如山,由着这些学徒随便造,由老师傅手把手教着,从基础开始学。

  加工坏的工件、钢屑、铁屑,收集起来,正好用来作为炼钢原料,一点也不浪费。

  人一群群涌来,又被一个个分流出去,消化吸收,高效而快捷。

  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技术人员、老技工的到来,迅速补齐了军分区的短板,夯实了基础。大量适龄工作人口的到来,也充实了各行各业的人力缺口,让这座新生的城市一点点完善着各种城市职能,跳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变得更加繁忙而又繁荣。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