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训练第2/2段
“怎么样?你也看到了吧?”
李伟光又拿出一颗子弹,他这回抬起脚,在鞋底上磨了几下,这才装弹上膛。“叭”的一声枪响,再看那棵树,树身晃了几下,然后突然就从中间折断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李伟光举着一颗子弹大声地向士兵们解释,
“只要把子弹在粗糙的地方磨几下,破坏了子弹的对称性,子弹在射出去,就能收到和‘中正式’一样的杀伤效力。”
原来就这么简单啊?‘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准,后坐力小,枪身长。只要解决了杀伤力的问题,那无论是在射击还是在拼刺方面,都要优于国产的‘中正式’了。
一个简单的示范,就让换装工作在半天之内结束了。
山上原本就有700多人,又收容了300多残兵,大概1000多人了吧?哪里有那么多的日式武器来给他的部队大换血吗?
其实换装是有选择性的。
首先腾格的骑兵连就没换,也不能换。因为三八式步枪1280毫米长度的枪身,说什么也不适合作马枪。
其次就是孙尚格的的炮兵连,也没有换。
为了解决后勤的保障问题,所以这次换装,主要是先紧着1营和狙击排换装日式装备。其他的部队以后再说。
换装仅限于步枪。轻重机枪国产的不多,李伟光都拿着当宝贝了。而换装节省下来的子弹,由于‘捷克式’和‘中正式’的通用性,就正好补充了机枪的弹药。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为了提高射击的精度,实弹射击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不让“乒乒砰砰”的枪声对百姓造成噪音污染和心理上的恐惧,李伟光把独立支队的练兵场选在山寨下的山脚下。
李伟光训练射击的方式也独出心裁。他不使用大家都使用的划的一圈圈的人形固定靶,而是叫人赶制了几十个孔明灯。
孔明灯的制作其实很简单:
用木头扎起架子,外边罩上一层细布,底下用非燃物做一个托盘,托盘里放上易燃物,这个孔明灯就做成了,和灯笼差不多。
不过李伟光的孔明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罩布染成鲜红色,灯的直径接近人体,底下用一根两米成的绳子固定在地上的石头上。
这样,点燃易燃物,热空气进入布罩,孔明灯就升起来。随着山风在两米左右的高度摇摆飘荡。晃晃悠悠飘飘荡荡的孔明灯无疑增加了战士们的射击难度。
李伟光唯一的解释是“训练就要从实战入手”。在战场上,没有一个敌人像个傻子似的站在哪儿让你随便打。
抗日独立支队现在的战士们无论是686团还是特务营、工兵营的战士还是山上以及收容的散兵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
让这些曾经穿越生死的老兵油子再去从操枪、卧姿、站姿等等基础训练抓起的话,无疑是件不智之举。浪费时间不说,老兵油子们到时候会不会规矩的训练都是个问题。
而李伟光的这一招刚一出场就激起了战士们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来自115师的战士以及原来山上的大兵和新收容的散兵之间,本来就来自不同的编制,绝对是谁都不服谁的,这两天都在吹嘘自己曾经多么厉害,多么牛逼。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