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灭汉奸第1/2段
解决了张家楼的伪军之后,李伟光留下2营也就是红11团在张家楼地区发动群众,协助当地党组织组织抗日政府,组建抗日武装.。
这个时候,李伟光和兄弟们唯一的感触就是手头的人太少了,手上只有二千来人,到处都是事,都需要人去做,真的太难了。
没有办法,只能加速甄别伪军俘虏了。他们好歹经历过军事训练,有的人也曾经当过兵,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肯定比新招收的新兵强多了。
至于新招收的新兵,只能慢慢训练了。至少要经过二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才能配上用场。否则就会出现,招兵吃粮的时候成千上万,枪声一响就连当兵的人影都找不着了。
幸好李伟光手上的牌还不烂,一个红军营扩充成为一个团问题并不大,尤其是徐州会战后,有很多部队溃散,武器装备散落在民间,收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目前新兵团里面伪军俘虏已经超过了一千人。
经过甄别表现好的伪军俘虏,作为第一批,被优先补充到了各个部队,基本上支队下属的每个营都增加了200人-300人。
2营原先只有6、7、8连,大约300多人。从山东出发前就增加了满编达到126人的5连,又补充了新兵100人。已经有了500多人。
这回1营被优先补充了伪军俘虏300人。1营成了800多人的加强营了。
有这样的一个主力营放在泗县,李伟光和张怀宇以及各位兄弟还是比较放心的。
李伟光和张怀宇亲自率领1营、特务营攻向高楼、卓圩。参谋长陆子玉指挥指挥骑兵营、炮兵营和新3营杀向时村据点,准备消灭时村的伪军胡泽普部。
李伟光、张怀宇之所以亲率两个团杀向睢宁和灵璧交界的高楼地区,是因为那里有赫赫有名的高楼大地主和卓圩大地主,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卓家祖籍睢宁,后迁居灵璧县高楼镇卓家圩。
清道光年间,卓廷懋因修睢宁县城有功,被赐于“八品太学生”衔。
他的侄子卓振清先后担任汉川、汉阳、兴国、广济、翁源、揭阳等地的知县或知州,出任过职业“御前监斩官”。
咸丰三年(1853)卓廷懋的儿子卓振五任地方练长,积极训练地主武装,后因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被赐于“八品太学生”衔;其子卓振江、卓振声被封为“千总”。
日伪时期,卓家有地主武装500余人,专门用于维护卓家利益。
卓廷懋迁居卓圩子时仅有土地300余亩,卓家后通过开办钱庄、印发纸币等活动积累资本,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占有77000余亩土地,成为横跨皖、苏两省的大地主。
卓家有佃户7000余户,28000余人,雇用长工300余人。
卓家从卓廷懋起,就; 咸丰三年(1853)卓廷懋的儿子卓振五任地方练长,积极训练地主武装,后因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被赐于“八品太学生”衔;其子卓振江、卓振声被封为“千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