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灭汉奸第2/2段
卓家自咸丰八年(1858),就开始圈圩、筑墙,大兴土木,建屋盖楼。当时有3000名壮工,先后花了三年时间,使卓家的围墙固若城墙,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围墙设东、西两门,墙角和门洞上方共建有6座炮楼,每座炮楼配火炮3门。
圩内建筑群计有1300余间,有亭台楼榭,有公堂、牢房。卓家住房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卓廷懋死后入殓时,头枕元宝,手拿元宝,脚登元宝,口含珍珠。送殡时用厨师360余人,办酒席3000余桌,用粮87万斤。
卓少全妹妹出嫁,雇了六名裁缝,做了一年的嫁衣。雇了几十名木工做了半年的嫁妆。婆家高楼与卓圩孜娘家相距六华里,过嫁那天,前队已到,后队还在家里。
卓家称霸地方达一百余年之久。在它最盛时期,控制二十多个大小集镇,一百多座村庄,跨苏皖两省的灵璧、泗县、睢宁三县,方园百余里,霸占的土地有七万七千多亩,房屋仅卓圩一地即达一千三百余间,每年夏秋两季,收取地租三、四万石,装满七、八十处粮仓。
卓圩大地主之所以发家,走的也是权力与土地相结合的路子。
道光年间,卓家出了个厉害人物,就是卓廷懋,这个人很有心计,鼓励子侄读书。
他的一个侄儿叫卓振清,还真的没有辜负他的希望,读书有成,先后作过汉川、汉阳、兴国、广济、翁源、揭阳等地的知县和知州,还当过专以杀人为职业的御前监斩官。
这样一来,侄儿在外面当官,捞钱的同时也给家里撑起了保护伞。
卓廷懋仗着侄儿的势力在家乡强取豪夺,大肆聚敛土地。就这还不算,卓廷懋家大业大,出于保护身家姓命的考虑,开始办团练,并让自己的儿子卓振五出任地方上的练董,从此掌握了一支地主武装。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卓家筑圩固守,卓家武装协助官府与太平军、捻军作战,镇压农民起义武装,经受了实战锻炼。
抗战时期,卓家的头面人物是卓廷懋的孙子卓老严。这老东西,为了保护自家的财产连民族大义都不顾了,一头栽进了曰伪的怀抱,担任了伪十八圩联保主任。他的子侄卓少全、卓培军是伪区长,卓继世是伪镇长,真的是满门汉歼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卓氏地主武装在卓圩构筑了木城、鹿寨,挖有两丈余宽两丈余深的圩壕,建有九个坚固的碉堡,十五个地堡,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老百姓通常把卓氏地主武装建立的地堡叫地乌龟。
历史上,我军是在1945年5月9曰晚上发起攻打卓圩的战斗,激战至10曰晚上才冲进圩内,消灭了圩子里的国民党顽军,斗争了卓家大地主。
至于高楼和附近的卓圩一样,有几家高姓大地主靠剥削农民鱼肉百姓起家,在历史上曾和卓家一起“协同官军”对抗太平军。抗战时期拥兵自重,认贼做父,无恶不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