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特立行是吾辈第2/3段
学署衙役搬来一张小方桌和一把椅子,桌上放置笔墨纸砚,一切就绪,单等考试。
王宗沐对黄国卿道:“黄大人,这就出题吧。”
黄国卿道:“还是王大人出题吧,王大人亦是学官出身。”
有些话黄提学没明说,王宗沐也觉尴尬,清咳一声道:“那就拈书定题吧。”
拈书定题就是随意翻书,翻到哪一页就在哪一页上找一句做试题,这在科举考试中很常见,为的是杜绝考官泄露试题。
黄提学问:“是考小题还是经题?又或者是两样都考?”
王宗沐道:“只考小题吧,以一个半时辰为限,如何?”
黄提学道:“但凭王大人做主。”
书吏捧上四书,王宗沐拈起那册论语道:“就出论语题。”正待翻书,忽又抬头望着大门外,皱眉道:“肃静,肃静。”
学署明伦堂正对着仪门,仪门与大门相距不过十丈,大门外数千民众的喧嚣之音虽不影响堂上官员说话,但那种“嗡嗡”之声还是让人烦躁,便有差役飞跑出去喝令众人不得喧哗——
堂外稍静,王宗沐翻书出题,随手一翻,是《卫灵公第十五》,便对曾渔道:“曾生,你以‘众恶之必察焉’为题作一篇八股文,不得少于四百字。”
“众恶之必察焉”完整的句子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一个人就算大家都厌恶他,你不能人云亦云也来厌恶他,必须自己**考察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么可恶;同样,一个人大家都喜欢他,你也不要跟风,要有自己的考察,不能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孔子这是教育弟子要有**的思考和判断,不为表相迷惑——
曾渔含笑道:“‘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个试题甚好,正可道明学生目下的遭遇,学生自补考进学之后,阴差阳错剿贼立功,蒙朝廷奖赏,得多方赞誉,可谓‘众好之’矣,诸位大人现在考核学生乃是‘必察焉’,学生能不警惕自省乎。”
黄提学听曾渔这么说,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王宗沐却是面皮微红,有些惭愧,说道:“那就赶紧答题吧,现在正辰时刚过,到午时初刻交卷。”
对这种小题八股文,如今的曾渔是得心应手,一边磨墨一边打腹稿,一砚墨浓,腹稿已有了,不忙着书写,却对一边侍候的差役道:“麻烦取一张楮皮纸来,不要裁割。”
差役便去取了一张楮皮纸来,这种不裁割的楮皮纸有五尺多长两尺多宽,纸质柔韧,不易破损,曾渔没有就座,而是立在桌边悬腕挥毫,在这张楮皮纸上书写,字如鸽卵般大小,用的是米南宫的行书体,写的是“众恶之必察焉”,堂上高坐的王宗沐、黄国卿等人都能看清纸上的字迹,不免纳罕,心想曾渔这是做什么?
只见曾渔写两句,又停笔沉思,纸上那两行字迹是:
“论人之好恶,必于其所同然者。而究其所以然也,盖好善恶恶,天下之同情也,人或蔽于私耳,可不究其所以然乎?”
这是对“众恶之必察焉”的破题和承题,王宗沐、林润等人凝目细看,不动声色,黄提学却是捻须点头,这样的破题和承题简洁高浑,无可指摘,黄提学原本有点担心曾渔年轻气盛,遇到挫折容易心浮气躁,但看到这两句他就放心了,并且很欣慰,曾渔文章作得好也是给他黄国卿挣颜面哪。
承题后面是原题,即圣贤为何而题中之言,只见曾渔写道:
“夫子示人曰,天下之善恶易以诬,君子之观法不容苟。”
黄提学不住点头,心道:“这才是为圣贤立言啊。”
再后面就是起讲了,起讲贵有议论,宜虚不宜实,讲究理正、意高、词古,曾渔写道:
“此有人焉,事不近于人情,行不理于多口,居于乡而乡人憎之,立于国而国人贱之,恶之不亦众乎?然而特立者寡谐,独行者戾俗,众皆恶之,恐或不能无私耳。”
王宗沐亦是八股文名家,做了三年提学副使,看了不下十万篇八股文,眼力自是不凡,往往一看破题就知考生水平高下了,曾渔这篇八股文从破题到起讲简直称得上完美,可作为范文传世,王宗沐暗暗点头道:“起讲转折甚妙,且看他如何提比出股。”
只见曾渔一边思考一边书写,时间缓缓流逝,大纸上的字迹渐多渐满,这篇八股文的正文部分出来了:
“要必验其行事之实,究其心术之微,真可恶也,吾从而恶之,否则未害其为君子,吾何嫌于违众耶!是恶而察之,则恶出于公不蔽于私矣。又有人焉,行必顺乎人情,事必同乎流俗,处于乡而乡人称之,流于国而国人贤之,好之不亦众,学生自补考进学之后,阴差阳错剿贼立功,蒙朝廷奖赏,得多方赞誉,可谓‘众好之’矣,诸位大人现在考核学生乃是‘必察焉’,学生能不警惕自省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