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拾三章 故宫、香山帮与修旧如旧第3/3段
“童先生,很遗憾,那本书的海外作者已经过世了。不过我们把他的大部分藏书都运了过来,你看!”王凡指着一排排书架说道。
被国内外建筑书籍迷昏眼的童,在王凡不给钥匙的威胁下,终于签下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诸如:一个星期要上多少节课,一个月指导几次古建筑维修工程等等。小王同志为自己的奸计得逞极为得意,哇哈哈哈~~~~(周星驰的笑声从旁穿过)。
有了专业大师的把脉,再加上尚未失传的炎黄传统工匠技艺,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西安古都等山西、陕西境内的修旧工作顺利开始了。从各地修缮现场不时传来木工、漆匠、泥水匠等人的讨论声和训斥徒弟的声音。
“你个笨蛋,这里应该用‘挖补’,只是柱子表皮的局部糟朽,柱心完好,直接用‘挖补’就行了!”一位岁数大的木工师傅大声呵斥自己的徒弟。
“可是师傅,我用‘包镶’的方法也成啊?”徒弟没接触过这么大规模的活计,有些发懵的问道。
“‘包镶’不是不行,只不过那是在糟朽部分比较大,在沿柱身周圈一半以上,深度不超过柱子断面最长处(直径)四分之一时才用的,这是干活行规,别让其他人笑话,丢我的脸,明白吗?”
“是,是!”徒弟赶忙就这顺坡答话道。
现场另一边。
“三石,这边斗耳断落了,你照着样式做一个,重新沾上!”
“好的,师傅!对了,师傅,小师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大木作’,要不顺道给他讲讲吧?”名叫三石的徒弟询问道。
在炎黄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恩,也好,他学徒也有5年了,是该教点真东西给他了。”三石的师傅想了想,点头同意道。
泥瓦匠处。
“注意择砌的顺序,一定要边拆边砌,别把墙壁弄歪了!”泥瓦匠师傅嘱咐道。
“放心吧,爹,我干这个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泥瓦匠的二儿子不满的答道。
“臭小子,你能让我放心才怪呢。”听到二儿子的回话,泥瓦匠嘟囔了一句,又冲屋顶上的大儿子喊道:“顶上的,注意‘清陇’(屋顶除草补瓦)时干的彻底点!”
“好嘞~~~”
同一时间,边区古建筑修缮指挥室,几位民国建筑专家正在探讨平遥古城的修缮方案。
“我的想法是把这里拆掉,将‘进深’适当加宽,虽然这里的‘梢间’和‘次间’看起来是一体的,但实际应是民国初年才加建的,明清时期的‘五开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格局的。”童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发言道。
炎黄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
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
“我同意!虽然此处地方志没有明确记录,但是这个样式确实不是明清造物,应是后来人擅加改造的。”杨廷宝,民国时代的又一位建筑大家点头同意道。
“另外檐柱、金柱和它们之间的抱头梁,以及柱子的“收分”与“卷杀”,我也有些想法……”完全进入工作状态的童,滔滔不绝的将自己脑袋中的想法讲了出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