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拾章 肯麦鸡、避风塘与特许经营第2/3段
“肯麦鸡”快餐店坐落在一处三岔路口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远处看,红白色的外墙建筑十分打眼,透过透明玻璃大门,可以瞧见屋里面温暖人心的暖黄色射灯,样式新颖、简约风格的木质座椅,再加上地面整齐铺设的木纹黑边地砖,给人一种豪华高贵的第一印象,让初到”肯麦鸡”的周顺很是拘谨。
“二掌柜,这里吃饭得花多少钱啊,太破费了,咱们随便找个地方叫碗汤面,凑合一顿就行了!”心中打鼓,有些露怯的周顺站在郑五爷的身后,小声的说道。
“哈哈,放心吧,这里我每次都来,价格很公道,寻常百姓也吃的起!”郑五爷一边说着一边排队往前走,十秒钟后,轮到他点餐的时候,很是熟练的开口说道:“给我来4个肉夹馍,两份皮蛋瘦肉粥,2个卤蛋,2碟小菜,一份扬州炒饭和一份鸡肉卷,恩~~在来2杯热红茶。”
“好的,请稍等!”身着相间红白条色衬衫的快餐店工作人员,熟练的按动机械点餐器,很快一张小票从出票口处打了出来。
“一共11个铜子!”售货员说道。
“好的,给!”郑五爷熟练的拿起小票,交完钱,带着周顺走到取餐口,将小票递给里面的工作人员,不一会儿,两份快餐就从窗口递了出来。
“走!咱们找桌子吃饭!”
“恩~~”眼中有活的周顺,麻利的抢端过菜盘,向不远处的空座跑去。
在柔和的灯光下,透过身旁被擦拭的干干净净的大玻璃,可以清楚看到,快餐店外面因为天黑,许多已经被家家户户打开电源开关的街边广告盒子,组成了一幅安逸、舒适的街头景象,再配以街两边橘黄色路灯的背景映衬,让周顺心中不禁想到原来听书中的名段,江南水乡、秦淮河畔的富贵景象,一时间胃口大开,食欲大好,喜滋滋的享受着意料外的美食。
同一时间,离“肯麦鸡”快餐店不远处,斜对角的地方,有一处稍显宁静的铺面,铺面外观是中式木纹建筑的沉稳风格,大门上面的建筑石材上,有石匠工人凭借着高超技艺,刻出的几个镂空大字――“避风塘茶馆”。
说道茶馆,对于炎黄普通老百姓来讲,一点都不陌生,所谓烟酒茶不分家。自古到今,炎黄的茶文化就源远流长,大陆名茶亦众多,像红茶、花茶、绿茶,像毛尖、普洱、六安瓜片,总会有一款适合众口难调的你。在后世,更有作家老舍的经典名作《茶馆》,铸就了一篇不朽的桥段。
在几十年前,清王朝的茶馆,还讲究的是一个大字,高高的房顶,敞亮的开间,四四方方的桌椅,让人往那一坐,环视一周,无从遗漏。品茶者可以和左边的桌友聊聊京剧名段,也可以和右边的熟人谈谈市井八卦,再要是兴致一来,嘴上把门的锁一开,和远桌的某位同仁,大侃一段八大胡同的花柳头魁秘闻,定会登时收获周围人的敬佩眼光,那就一个字――美!
后来大清朝嗝屁了,像垃圾一样被扔进了历史的废品回收站里。充满新朝气的民国走上前台,茶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大变小,由杂变专。有专门行内人交谈生意的清茶馆,那里面安静不嘈杂,都是行内人士的附耳低语;有顺带经营吃食,已经有向饭馆转变的杂茶馆;最后更有淳朴乡间,一块大石头,两条石条凳子组成的野茶馆,几位叼着烟斗的白胡子老农,乐呵呵的扯着闲天。
“避风塘茶馆”,却不同于以上几种,进去后,首先看见的是一扇古色古香木雕屏风,从两边随意选取一边踏入后,会看见屏风后或是拉着二胡,或是拨弄古琴的艺人,在现场演奏曲艺。茶馆分为上下两层,整体采用深褐色调的装修风格,一楼多是两组沙发或是两组桌椅围城一个又一个私密性较强的小圈子,二楼则是包间为主,方便参加‘互市’进行买卖的各路商贾们商谈价前,谈论货品成色。
此时,二楼的一间包间内。
“李经理,久仰久仰!”一名身穿炎黄传统长袍的中年男子开口说道。
“白掌柜,客气了,坐!”一身中山装样式打扮的李经理伸手示意,回答道。
双方宾主落座后,白掌柜先开口道:“不知道李经理约我出来,所谓何事?”
“呵呵,白掌柜真是快人快语,好,那我也不兜圈子。是这样,”李经理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解释道:“红党政府这些日子在宁夏搞得平均地权和赎买店铺,想必白掌柜一定不陌生,我手里银川的一千多亩土地已经都被赎买一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