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扬名天下(二)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出于个人兴趣,王振宇后世课余还兼修过一点新闻学,别的不说,民国时期知名的报社记者有那几位他还是清楚的。

  实在是没想到自己初到这个时代,就十分有幸的见到了民国初期最有名气的两位记者,而且还是以被采访者的身份。

  对于后世的记者,王振宇自认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中国的记者。

  如果说美国的记者是扒粪者的话,那么中国的记者就是吃粪者。

  当然这人也不能全怪记者,很大程度也是有体制问题和社会原因的。西方的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广告,一个是销售量,其实归结到一起就是销售量。

  销售量的关键就是读者的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天天歌功颂德排马屁的报纸,比如前苏联时期的真理报,名字取得再真理,也掩盖不了它满篇谎言的事实。这样的报纸就算再怎么有后台,你觉得性取向正常的读者会掏自己的钱买下吗?而没有读者花钱购买的报纸,广告商会掏钱在上面投放广告吗?

  什么叫市场的选择,就是这样的。你可以说它下里巴人,但是这才符合人性。

  而后世的中国媒体人恰恰处在了这么尴尬的一个位置上,满篇假话肯定不行,抠门的政府基本上不会有多少款拨给媒体,很多时候媒体都是在自谋生路。可是说真话也不行,层层审核,事后严厉的行政处分,或明或暗的高压线。媒体记者和同时代的医生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名利双收那无异于是做中国梦。

  这个时候记者如果想好好活下去还活得滋润,就只能扮演一种角色了,科道言官,或者说公共知识分子。

  王振宇高中的同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政府机关报纸,这个报纸每天的内容都是一个模式,报道领导个人行程和政府的政绩工程,歌颂党和政府的英明,描绘市井百姓的感激流涕。如果实在写不出稿子了,没关系,把去年同期的报纸翻出来,照抄一边,记得改下时间,地点,人物就行了。反正这样的报纸基本上老百姓是不会花钱买的,最大的读者群就是退休老干部。

  油水自然有限,最大的收入就是每次政府开会或者企业搞宣传,跑过去拿到已经写好的发言稿和红包,然后把报告体转换成新闻体发表出来就可以了,那点红包就是合法收入以外的灰色收入了。

  上述是小地方官媒记者的生存状态。

  王振宇的堂弟是首都某高校毕业,分到广州的一家商业报纸,据说还有点规模,专门写写房地产的,这里面的门道就更多了。你有问题,没事,我采访发现了内幕,不急先写成稿子,然后给你的公关部门一个电话,那,为了这篇稿子我这也是付出劳动了,您如果不希望真相大白,那就给点辛苦费吧。

  当然也看情况,一般来说,对事不对人的稿子都会发,但是对人不对事的稿子最好别发。经常有个别被正义感和良知冲昏了大脑的记者被砍死砍伤,这样的结果往往报社根本没不敢再用你了。因为说不定那天会因为你得罪了通天人物,搞的报社领导连主编都没得做了。

  因此你经常看到的是一些小角色的恶行见诸报端,而大人物的恶行无人敢问津。

  真正勇敢的有良知的记者是那些敢于揭露幕后交易和真相的记者,而不是在那里一顿乱嚷嚷的公共知识分子。前者正在被严格的新闻审核制度逆向淘汰,后者却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行其道。

  邵飘萍恰恰就是王振宇所敬佩的有良知有勇气的记者,整个民国,此君揭露真相最多,胆量最大。也因此多次得罪实权人物,弄得自己在整个中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只能躲进使馆区继续撰文,直到惨死于张作霖之手。这样的记者才是真正的扒粪者,才是真正的勇士。至于他的死与其说是可惜,不如说是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因为还有人敢于为说真话流血。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扒粪者,真正的中国媒体人。

  另外后世历史教科书把邵飘萍被杀跟某党创始人被杀放在了一起,常常给人两者关系密切的错觉。可是王振宇查证过,这两人的死亡前后差了足足一年,除了都死于张作霖之手,其它关联基本没有。也不知道这样宣传的目的是谁在借谁抬高谁!

  扯远了,现在的问题是,王振宇一脸崇拜的猪哥样般的看着邵飘萍,让邵飘萍在很是莫名其妙之余对这个民军军官有了一定的好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