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北京五第2/3段
裕禄甚至没有写一封遗书,就在路边一家棺材店上吊死了。
杨村大败。
朝廷尚未接到前线的败报,已经通知远在广州的李鸿章北上了。调李鸿章来干什么?议和!朝廷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打输了。必须请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来善后了。
马玉昆的部队撤出了杨村,建制还算完整。他还没忘记带上固守在西沽的那支山东军答应送给他的俘虏。战事如此的急转直下,他后悔没有将山东军调入自己麾下了。骑在马上不停地擦汗的马玉昆想起了他亲眼所见的山东军与英曰联军的那场战斗,在他看来,联军似乎不堪一击。但为什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呢?如果山东军在杨村,是不是可以挡住联军呢?马玉昆想,现在山东兵恐怕已经陷入了联军的重围了吧?可惜了那支强军了。不过他们完蛋了也好,自己手里的这些俘虏,是自己是进行了战斗的最好证明。
马玉昆一路北撤,抵达了另一个要点河西务。接到北上抵达河西务的钦差大臣李秉衡的命令,要他率军到河西务时,马玉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敌众我寡,怎么打?丢下了李秉衡,马玉昆一路逃回了通州。
武卫前军和左军是清军京畿战场的绝对主力,前军基本被消灭,左军垮下来,其余部队,包括陆续赶至战场的各地勤王军——多是地方绿营,更是不堪一击。从天津出发,联军只用了六天,便抵达了京城的门户通州。
通州离燕京多远?只有二十公里!站在燕京的城墙上,甚至可以看到联军在通州城下点燃的巨大篝火。各种谣言在京城内流传,互相矛盾。最多的就是钦差李秉衡在西河务兵败自杀,但也有说那是假的,李大人根本就活得好好的,而且打败了洋兵,杀了十几万洋兵呢。
中国人一向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百姓们似乎对朝廷发出了一份谕旨更感兴趣,那份谕旨是皇上发出的,谕旨中说:李秉衡、马玉昆、宋庆与西兵鏖战,共毙联军十余万人,实属奋勇可嘉。李秉衡着赏戴双眼花翎,马玉昆赏穿黄马褂,宋庆赏加尚书衔。由户部拨出库银十万两,交李秉衡散给官兵,以示激劝,并着带兵克复天津。
有时候人心就是靠谎言维系着。
京师并未积极备战京城的防御,现在朝廷忙着的,是杀戮主和的大臣。
自义和团乱起便主张痛剿,并坚决反对进攻使馆和对各国开战的袁昶和许景澄同时被杀。即使是手握臣民生死大权的慈禧,杀掉大臣也是需要罪名的。这个罪名很快就被找到了——擅改圣旨。
时间往前推一点。秉着一腔对满清朝廷忠心的李秉衡到达京城后,慈禧问他为什么南方督抚们没有执行逐杀洋人的旨意?李秉衡的回答是,没有看到逐杀之谕。慈禧起了疑心,派军机大臣刚毅彻查。刚毅是和端郡王立场相同的,回复慈禧说,许景澄和袁昶擅自改了圣旨,将“逐杀”改成了“保护”。慈禧大怒,立命斩杀袁昶和许景澄。
这是两位头脑一直清醒的大臣,坚定地认为义和团不能用,攻击使馆教堂更是违背公理。袁昶曾是铁杆的后党,反对戊戌变法。许景澄更是当过大清帝国驻法、德、意、荷、俄、奥等国的公使,对国际事务有着比一般官员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出于维护大清根本利益的考虑,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上书,希望慈禧能够悬崖勒马,却被冤杀。
处死袁、许二人其实是个开始。没有几天,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被捕,罪名是汉歼和满歼。也是极快的审讯程序,三人均被押至菜市口公开处死了。
这三个人都是坚定的反战派,而且,立场都同情光绪皇帝,反对废帝。
&ems可以看到联军在通州城下点燃的巨大篝火。各种谣言在京城内流传,互相矛盾。最多的就是钦差李秉衡在西河务兵败自杀,但也有说那是假的,李大人根本就活得好好的,而且打败了洋兵,杀了十几万洋兵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