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一)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支谦,大翻译家,字恭时,一名越,生卒年不详,祖先为大月氏人。

  其祖父法度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归汉。

  汉献帝末年,支谦从洛阳与乡人避乱先到吴武昌,后到建业。

  孙权以其为博士,使辅导太子登。支谦自幼学习中国书典,后从支谶弟子支亮(字纪明)学习佛教,博览经籍,莫不精究,通晓六国语言,多才多艺。

  与支谶、支亮名著一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晴黄,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身躯虽细是智囊。”

  支谦才学深澈,内外备通,故所译经文丽简略,多用意译,译文又力图适合汉人习惯,如将人名“须菩提”译为“善业”,经名《摩柯般若波罗密经》译为《大明度无极经》等。重大哲学概念也多来自《老子》;但过分追求文词美巧,不免偏离原著,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在三国两晋占据重要地位。

  魏黄初三年,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赋中的代表作,作者以洛水之神一宓妃的神话为基础,通过作者的幻想,塑造了一个纯洁而多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女形象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此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魏诸侯王虽有封国,但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国有老兵百余人以为守卫,不听朝聘,设文学、防辅、监国伺察诸王。

  诸王空有王侯之号,而侪于匹夫,皆思为布衣百姓而不能得。法又峻切,诸侯王动辄得罪。时仅北海王衮谨慎好学,未有过失,文学、防辅以为受诏察王举止,有过当奏,有善亦当举闻。于是共同表陈衮美。曹衮闻之大惊,责备文学,谓是举适所以增其负累,反为无益。

  冀州大蝗,民饥,魏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赈济灾民。

  蜀章武二年,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

  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

  蜀汉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汉的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围困,怎能不去救援?”

  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

  便函回答说:“孙安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