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东宫的谋划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陈贺不忍宦官和宫女满脸血迹,向着他们说。

  “我和太子,还有些事情要商议。你们这般模样,留在这里也不妥。你们下去熟悉吧,没有太子之命,不要进来。”

  宦官和宫女,如遇大赦,告罪下去。

  “今后,我当更加孝顺父皇,同时疼爱小弟。只是如今这道坎,还需要想想怎么渡过。陈贺,你计将安出?”

  陈贺沉思良久,才回话:“长期的对策,太子已经了然于胸。这短期的对策,我倒是有些想法。”

  接着,陈贺就将自己的谋算,对着太子杨显一一的道来。

  赵王在长安之时,本就桀骜不驯。虽然前去蜀地四年之中,脾性已经大为收敛。

  不过一个人的性格,是长年累月养成的,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古人对此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陈贺认为,如今的赵王杨毅雄,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因此,太子需要以无招,来应对赵王的招数。

  说白了,就是杨显需要更加的谦逊,让赵王认为他处在上风。这样赵王见到杨显软弱,必定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如此一来,赵王就会多做多错。

  “此计,甚为精妙!阴谋中阳谋,阳谋中有阴谋!”

  太子对于陈贺的计谋,十分的满意。

  陈贺又说“我们这是以守为攻。不过一味的防守,难免会泄了我方士气。依我看来,我们还需要主动出击!”

  “如何主动出击?”

  陈贺再一次给杨显出谋划策。

  赵王在西川,统兵十万。南面,对付南诏六部。西面,遏制吐蕃蚕食。而赵王杨毅雄,在西川呆了四年。西川的文官武将,只怕都已经投入了赵王的麾下。

  赵王参劾属于东宫出身的益州刺史,还可能是想要拔掉东宫在益州的钉子。益州刺史被除掉后,巴、蜀就是赵王系的囊中之物。

  所以陈贺建议杨显,让杨显上本。奏本里,对赵王杨毅雄歌功颂德。同时奏本里指出,赵王在蜀地经营日久,了解蜀地事务。鉴于这个理由,由赵王举荐新的益州刺史。

  杨显摇头

  “这般不妥!如此巴蜀之地就真的归属小弟。这不是增加赵王的势力吗!”

  “无论我们上不上本,巴蜀已经归顺赵王。这,已经是事实。而太子上本,一来可以表示你的大公无私,二来可以让朝臣们看到赵王的步步紧逼。”

  陈贺说了那么多话,口干舌燥,也顾不得茶水冰冷,喝尽杯中茶水。

  “赵王离开长安四年,就长安官员而论,他们多是心向太子。赵王一回来,就如此对待储君。大臣们只会为太子抱不平,只会觉得赵王不知天纲伦常!”

  “好,孤这就去写奏本!”

  就在杨显些奏本的时候,陈贺再说。

  为了显示太子对于益州刺史不法之事的深恶痛绝,为了显示东宫的正义感。东宫还需要派人同去蜀地,而捉拿益州刺史的,最好还是东宫指派的武官。

  杨显问陈贺,谁去合适?

  陈贺毛遂自荐,表示他愿前往。

  杨显又问,武官派谁。

  陈贺响起皇城酒宴上的事情,说出了他刚认识的一个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