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运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哥,你这头盔是军需领的吗?”,肖宇问道。这种弓箭手制式的头盔因为看起来比较帅气,很受年轻人欢迎,但是制式的却很难弄到。就像前世的早年间,年轻军官们以弄到一件真皮飞行夹克为荣一样。

  “不是,拿一颗百年的黄精找一个长官换的。”,年轻的游骑兵回答道。

  “那你可亏了,百年的黄精在大交易坊,估计1个银刀也有人收。这种皮盔,交易坊最多200钱就可以买到。”,附近一个民伕接口道。

  “哼,”游骑兵用手指轻轻敲打着头盔,不屑的回答:“说了你也不懂,这里面衬了精铁的,哪个交易坊能买到?”

  “你还真好这个”,肖宇指了下民伕,示意他闭嘴,然后和这游骑攀谈起来。他想从这小哥口里套点话,多了解些东城军的情况。

  游骑小哥知道这些新兵也快要下队,急着想了解情况,所以也基本也是有问必答。肖宇打听了一些关于任务部署、日常训练、福利待遇,休假等信息后,突然想起之前的疑问,问道:“你们骑马怎么不配上马鞍和边绳(简易马镫)?”

  “哦,马鞍,那个东西很容易磨破马背上的皮,听说时间长了,马的背脊骨还会变形,导致马的残疾,没什么好处,只有长途骑马可以节省些力气。我们是山地骑兵,一半时间人骑马,一半时间马骑人,遇到地形不好就要下马走路,更不适合用到鞍子。

  “哦,”肖宇明白了,他前世还没有听说过,马鞍会对马产生伤害。但是明白,每件东西从刚发明到能够实用,都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古代,这个过程经常长达数百年。记得前世看到坟墓刨出的最早的高桥马鞍应该是在晋代,但是在数百年前的匈奴墓葬中,就发现过疑似马鞍的残骸,所以从现在看到的马鞍雏形,到真正的马鞍可能还有几百年的长路要走,才能真正的实用。

  和这个叫梁彬的骑兵的轻松闲聊只维持了片刻,人马行进速度忽然又放缓下来,梁彬立刻催马向前,去查看情况。缓行不久就变成了阻塞,几十人马拥堵在狭窄的山路上,这里一边是几丈深的悬崖,一边是长满了灌木荆棘的杂木林山坡,不是个适合停留的地方。肖宇立刻让民伕们把马匹栓到路边树上,防止马匹受惊乱跑,然后将手下人集中起来,在附近林中形成了剑盾手和弓箭手的次第防御阵地。

  这时才庆幸,自己在进山前,和其他几个伍长商量,每个伍找马场借用了三把骑弓,而将射速缓慢的弩放在了马场。自己伍中的几把弓由乐水、丁一和木荻使用,在正牌弓箭手简西的指导下,他们在附近分开隐藏起来,各自选择了警戒和防御的方向,形成了坚固的防线。剑盾手们则以马匹和货物为中心,也形成了另一道防线。肖宇看到沿着道路,自己小队前后的兄弟部队也建立了良好的防御阵型,就离开队伍,去看前方出了什么状况。

  情况很简单,他们需要穿过的一条原本干涸的小山沟,由于上游突发山洪,突然变成了一条激流。本来道路是从这边斜着下到几丈深的谷底,再爬上另一边山坡的短短路程,一下子就变成了山洪狂飙的天堑。肖宇看着脚下翻着肮脏白沫,夹杂着树干和杂物的湍急水流,听旁边民伕议论,这种事在无界山经常发生,算是最简单的变故了。

  肖宇没经历过这种事情,他躲在一边听着两名负责的游骑和民伕的向导及头领商议如何解决。只要在两岸拉起绳索,马匹是可以找稍微平缓一点的地方游过这水流的,但是没有舟楫,驮马的货物却很难通过。民伕的头领很有经验,决定沿着山谷找地方建一座简易木桥。游骑兵发出了联络信号后,前面探路的斥候回来了一人,大概指出出了前方合适的地点。

  于是几个人前往考察修桥的地方,这是一个山沟两边距离最窄的地方,和对岸距离只有7、8米宽,而且地面相对比较平整和硬实。民伕们携带了两把砍柴的斧头,于是头领分派人手去砍树,不多久,两颗10米多高,碗口粗的大树就被拖了过来。民伕们轻车熟路,把木头立在山沟边,利用绳索控制着方向,慢慢把木头放倒跨接在山沟对面。一座独木桥就颤巍巍的横在了8米宽的河面上,木头离激流的水面估计有三米高。肖宇凑到山沟边上看了一眼,夹带着泡沫和树枝的黄色激流还是挺让人眼晕的,尤其是其中还有漂浮的动物尸体被冲走。头领从人群中找了一个个头比较小的年轻人,在腰上缠了麻绳,在众人提心吊胆的目光中,从木头上轻松走了过去。肖宇很佩服他的胆量,虽然山沟看起来不很深,但是肖宇估计自己是不敢就这么走过去的,只能是骑在木头上,慢慢挪过去。

  年轻人在那边,把绳子固定在一颗树上,在离木头半人高处,拉了一条索桥。又有两人拽着索桥,从木头上走了过去。那三人在对面也开始伐木,并用稍细一些的树枝横铺在山沟边上加固地基。很快,另一根粗细差不多的木头就被拖过来,也架在了山沟上。

  肖宇看看差不多,就离开工地,回去传达情况,安抚军心。没有手表的情况下,小冰的的报时显示大约有几百年的长路要走,才能真正的实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