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二第3/4段
相比官方的观望,在苏州民间,一时之间,柳折眉的名望可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是减免赋税呀,许多老百姓家中都给柳折眉立了长生牌位,希望柳折眉能够长命百岁,让他们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等这新政实行了半年,其他府州的知府们怎么觉得一下不对味了,大明皇家报三天两头报道苏州的事情,大家从开始看热闹到现在已经麻木了,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已经有人称那个柳直为天下第一知府了。
柳直是第一知府,那他们这些人算什么?
更糟糕的是,现在他们下去催钱粮,那些小地主们,小士绅们,只要家中有一两个读书人,看了大明皇家报关于苏州新政的介绍,心中都有了想法,交税也不会痛痛快快地交了。
苏州新政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还引发了大明朝的一拨移民朝,一时之间,有些有门路的,都开始向苏州府聚集。
苏州府原本就有三四百万人口,在短短的一年内,竟然多增加了一百万的人口,尤其是周边府县向苏州府移民的人丁最多大鉴定师。
周边的府县没人了,那些豪族士绅又不愿意多交钱粮赋税,其他的赋税只能平摊都普通庶民和小地主小士绅身上,这样一来,这些人不敢赋税的压迫,更多的开始向苏州移民。
许多保守人士认为,柳折眉也是一个妖孽,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能引起这么多的变化,秦韵对苏州发生的一切还算满意,而且,她还特意把苏州府发生的一切,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系统,随时上报给弘治帝。
让当朝皇帝也享受一下,高速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朝中也有一些大臣对柳折眉很不满,可他们上的弘治帝将折子压下来不理,他们也没办法,弘治朝的大臣,还没强势到逼迫皇帝的地步,更何况,东厂和锦衣卫可是完全在弘治帝手中掌握的。
也有一些人鼓动一些人出来捣乱,弘治帝却面不改色地私下里让自己儿子传话,如果有些人真的太不识相,那就杀人立威,可以说,弘治帝早对一些士绅和豪族每天挖大明朝的墙角不满了,借此也可以出一口气。
商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工人,可对目前的大明朝来说,那些技术多半不是家传的,就是师徒相传的,这可大力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告诉发展。
于是,秦韵从一开始,就让锦衣卫开始搜寻一些有名的工匠,最后将这些工匠收拢起来,给他们很好的待遇,以方便他们不为生活所迫,能够尽心尽力地开发新的技术。
同时,让柳折眉在苏州府建立几所技工学校。
大明朝现在的教育制度,虽然催生了许多读书人,可像江南这种文风荟萃的地方,因为读书人太多,反而竞争压力特大,许多人就只能考个秀才,再就不能更进一步,为了养家糊口,经商的人也不少。
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果能从这些人中招收一部分的学员,进专门的工科学堂学习一门技术,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手段。
另外,秦韵是真心想培养出几个科学家,特别是冶铁方面的人才,发展经济,轻工业固然重要,可要真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最终只能靠重工业。
钢铁是所有重工业的命脉,更别说,以后造蒸汽机,轮船,火车什么的,还有枪支,火炮,这些东西,都钢铁的质量要求都很高。
所以,人才呀,是什么时候都缺。
许多士绅们虽然觉得柳折眉要办技工学校,是有辱斯文,但大多数有识之士还是觉得,有了那样的人才,对自己的作坊还是很有好处的,保持默许态度。
有几家激进的商家,在朝中也没有过硬的靠山,纯粹是为了讨好柳折眉这个前途无量的知府大人,率先给工科学堂捐了一笔银子,还特意将家中的几个子弟赶到学堂去学习。
因为被柳折眉所忽悠的利益所吸引,商人士绅们开始动起来,太仓州那里的土地开始频繁地进行买卖,一时房地产被炒作起来,好在这时候的太仓州人口并不多,拆迁工作做起来也不像后世那么难。
不过,确实有一部分小老百姓,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有些失去土地的流民或者一些普通百姓也在工地上找活干,来养活一家老少。
除了苏州府的商人士绅豪族们,其他地方的商人们也有一部分簇拥到太仓州来,打算在这里开设工坊,丝织品和棉布本就是苏江府工业的组成部分,一时之间,整个苏州府都陷入一种狂热之中。
秦韵其实知道,这大量的丝绸在国内卖高价的可能性并不高,她最终还是希望外销的,也就在这一年,她暗地里撺掇朱厚照,弄了一支私家船队,这船队背后就是大明皇家商业会所宝谛独辉。
探明了朝鲜和日本的海路,这些丝织品,还有茶叶,瓷器,最终还是要出口的。
船队已经跑了几趟,其中获得的利益,自然是极其丰厚的,大多都落入了朱厚照这熊孩子的私库。
弘治帝虽然也知道,他们做的好事,但也知道禁海这事只是说说而已,南方那些豪族哪一家不走私,不能钱都让他们赚了,而自己当皇帝的却穷哈哈的。
朝廷有些大臣虽然也得到了风声,可这事只要没提出来,大家也都心照不宣,都闷声发大财。有些还暗地里找上秦韵他们派出的船队,结伴出海。
总之,在短短的一年内,苏州府的流民是彻底绝迹了,街上连乞丐也少了许多,大量的空闲人口都变成了农民工,活跃在各处的工地上,还有一部分心灵手巧,认识字的进了技工学堂,学习一些专门的技术。
总之,发生的这一切,大大颠覆了这时代人的认知。
就算原本等着看柳折眉笑话的人,这时候,也笑不出来了,他们不是瞎子,没法否认苏州府在这短短的一年内的变化。
而柳折眉在这期间,还颁布了许多法律条文和商业条文,最主要的还是针对建设苏州新城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说作坊的合法化管理,工人们的最低工资,土地的合理使用规则等等。
随着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各地的闲散劳动力涌入的同时,也带动了苏州府服务业的发展,客栈,饭馆,还有其他铺面,消费力一下子增加起来,客观上,又增加了苏州府的赋税。
特别是以前不怎么时兴的制衣业开始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很少有家庭日夜用自家的织布机生产出几匹布,换点油盐钱了,他们进了工坊做工,一个月下来,怎么也得有小三两银钱。
不过,目前各个作坊,还是以男工为主,女子还是很少出来抛头露面的做工,秦韵也知道,这种事情是急不来的。
总之,经过这短短的两年时间,柳折眉硬是在苏州府建了一座苏州新城,引得天下侧目,而苏州府的钱粮,更因为,秦韵早就从越南等地运来了大量的大米,直接充当了钱粮运送到了京城。
在朝中有些人还想依靠钱粮找他麻烦时,他不动声色地就将麻烦解决了。
不过,大量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麻烦,比如工程受贿,这件事算起来是很严重的,因为工程受贿的原因,在几个大型工程中都有些了农民工受伤死亡的事情,柳折眉正打算下功夫好好整治一番时,却被弘治帝一纸密旨叫回了京城。
等回到京城,他马上就得知,太子竟然遇刺了,不利的证据竟然指向了自家未婚妻。
要说别的事情上,他不敢打包票,可他却知道自家未婚妻为了教好太子这个学生,为了大明朝的社稷费了多少工夫。
又怎么可高速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