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人才瓶颈2第2/2段
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时间,就随着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想到这里,李默涵就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德华大学的人才统统弄到自己的华夏大学来。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看看眼下自己手底下有没有德华大学的毕业生,一番筛查之后,果然找到了两个毕业于德华大学的学生。
他们一个叫李随风,一个王大亮。李默涵立刻找到二人,要他们立刻回青岛呼朋引伴,最好把整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忽悠来才是最好。
李随风是湖北人,王大亮是安徽人,他们拍着胸脯说把学校里几个湖北、安徽老乡都拉到商丘来绝对没问题,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尽力了。
李默涵也不勉强,这事其实也勉强不来,于是李默涵给他们一人发了五百华商票的活动经费,让他们立刻出发。李随风和王大亮去到青岛之后,利用同学、同乡关系拼命拉拢自己的学长、学弟以及相熟的教员。对方见二人衣着光鲜,出手阔绰,也就动了心。二人陆陆续续为李默涵拉来了三十多个学生和教员,其中还包括两个德国教员。
李默涵对他们的表现很是满意,许诺在华夏大学里,已经给他们留了两个好位置。
不久之后,在斯特朗和塞缪的努力下,李默涵订购的机器和建设工业园的专家团在青岛上岸了,然后通过胶济铁路转陇海铁路一路运到了商丘。此时是1914年的6月,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很快,在商丘工业园里拔地而起了第一家工厂。这家工厂不是兵工厂,而是一家机械厂。
李默涵认为眼下最好的机器和最好的设备应该作为母机,去生产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机器,去建立更多的工厂企业,而不是制造那些无用的枪炮弹药。他看过一篇报道,当清廷举一国之力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后,邀请外国人参观那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其中大多数外国人对此却不置可否,他们认为最先进的设备机器应该为扩大工业发展经济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造几门大炮浪费。
说枪炮无用,是因为李默涵根本不担心缺少弹药军火,只要山寨神器一点,要多少有多少。其实,李默涵同样可以用山寨手机复制出无数机械设备,但是与之配套的技术工人和工人们的技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还是只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加工来积累自己的经验。
尽管如此,李默涵还是偷偷将购买的各种机器设备每一台都用山寨机复制了一些,作为战略物资储存起来备用。为了掩盖自己拥有山寨神器的事情,李默涵甚至对外宣称,自己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建造了一个秘密的工厂,可以仿制各种军火、机械等等。如果谁要想对付自己,那多半会从这个看似是自己命脉,但是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工厂下手。
当然,结果只能是白费力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