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左右为难第3/4段
中国历史上用了上千年,才最终完善了青铜器的冶炼制造,又用了一千多年,铁器才得以推广。但直到清朝末期,仍只能小规模炼制少量钢材,大规模冶炼钢铁,仍然困难重重。这是国内,国外也不见得好太多。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中期以前,铁的制成还非常困难,价格居高不下。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才随着煤焦化技术和鼓风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冶炼开始迅速推广。
又过了差不多100年,才因为空气吹炼法,使得铁中的杂质含量越来越少,从而制成了钢。
可以说,单独的材料进步,那是不存在的!
材料科学的进步,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学科,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持,材料科学就是空中楼阁。纸面上的理论再好看,也华而不实。材料科学就是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用极为缓慢的速度,一点一点向前龟爬,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和海量资金投入,想发展起一个门类齐全的材料科学,那就是白日做梦!
而材料科学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和制约其他学科的进步。
所以这就是一个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的发展模式。没有其他学科的进步,材料科学就没法发展。但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进步到一定时期,便会停步不前,必须要停下来等待材料科学跟上来了,才能继续取得成果。
以刀具为例,刀具材料就是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一步步慢慢进步的。早期的刀具,大都是青铜制造,但没有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刀具就不可能出现。发展到青铜刀具以后,接下来就又只能漫长的等待,等待冶炼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铁冶炼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传播推广,人们终于可以从青铜刀具,向更高一级的铁质刀具发展。而这个时间,依然很漫长,又普通铁制品,慢慢发展到钢制品、高碳钢制品。
从铁大规模传播,到第一件钢制品刀具出现,整整用了30年。到1783年才由法国人率先发明了铣刀;直到十八世纪末的1892年,英国人莫里斯才制成丝锥和板牙;而麻花钻发明更晚,一直到1822年才有关于麻花钻的确切记载。
这个时候的刀具,采用的还是高碳钢,等于是什么也没添加,就是在钢冶炼中,发现了高碳钢高硬度的物理特性,然后将其运用在了刀具制作上。
尔后又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到1868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对一些高熔点金属进行熔炼制造,于是英国人制成了含钨的合金钢。接下来又是漫长的30年时间,由美国人发明了高速钢。再过30年,德国人发明硬质合金。
由此可见,金属材料的进步可以说是相当缓慢的,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数十年来集聚爆发技术、酝酿、突破,然后又是下一个轮回。想要在短短十几年、几年的时间,来找到一种特殊配方是可能的,但要将其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则绝对不可能。
――因为它不科学!
找到正确的配方,哪怕运气好极了,没有尝试多少次就碰对了,可也总要几年吧。进行试生产,不断投入、失败、投入、失败,反复尝试无数次,好容易总结出最佳工艺流程没有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那是不可想象的。工艺总结出来了,设备厂商还要研究出为了生产这种合金制造,所需要的专门的设备,等研制出来,再建设专门的厂房,然后组建生产线,这一流程下来,又是好几年。生产线建成以后,才可以生产制造合金的专用设备。又等到制造设备安装到位,这个时候,恭喜你,终于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了。
可这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一个合金配方从发现到投产,哪怕所有的过程都顺利无比、一点障碍也没碰到,少说也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还只是一个厂,只能小规模少量生产,还做不到让全社会享受到它的好处。等到其他制造商发现这东西确实好,也来生产,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这种合金最终大规模推广开来,二三十年那都算是比较正常的推广速度了,根本就不能说长。
再算一下,这个过程中为此投入的研发、建设资金,人力、物力消耗,足以让一个天生乐观的人也感到绝望。
但郭逸铭却不同,因为他走的不是寻常路。
他虽说没有准确地实际工作经验,却有书本作为参考。配方他知道了,关键注意要点他知道了,生产大致需要哪些设备他也知道了,即以这些设备的草图他都清楚,还有流程说明,就剩下最后的实际操作流程总结。虽然耗资可能仍然不菲,也要一定的摸索成熟时间,但世界上绝对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实验室,能够比他花更少的钱、用更短的时间,将这套工艺流程实用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