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效应第2/3段
“精简架构我们的确在研究,不过它的实际运算效率高低,还是要看是否针对具体应用方向作了正确的设计,不可一言概之。”郭逸铭接过舒雨菲送上来的茶,先放到董老面前,这才端着自己的杯子,认真地和董老讨论起来
他上次听傅林无意间透露出来的信息,知道董老参加了十号计划丨。似乎是以中美电子研究所的混合处理器为蓝本,设计一款解决飞机静不稳定状态的数据处理专用处理器,看起来他们的进展好像很顺利的样子。
相比于通用性更强的传统架构处理器,精简指令型处理器因为指令短、流水线处理效率高,速度确实比传统处理器更高。但这不能表示只要是精简架构处理器,效率就一定高。
精简指令架构,这也只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名词,指的是删减了一些不常用的复杂指令,集中硬件资源,加快运行效率的处理器类型。在处理器内部集成的电路,同样可以选择各种应用方向,有侧重于整数运算的,有侧重于浮点运算的,有专攻图形运算[香的,应用方向不同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对应的算法优化,再配以不同的内部存储器调用优先级别调整,才能做出最具针对性的专用芯片。
“这我们当然知道,事实上,除了最初版本采用了你们的混合架构处理器,之后的版本经过我们多次修改,早和你们那款大不相同了。特别是最终定型版,可以说和你们那款完全就是两种芯片。”董老笑呵呵地说道,而且故作神秘的样子,低声道“‘我们为了测试各种设计的优劣,每种芯片都小批量制作了100枚样品,总共制作了二十几个批次8千多枚,进行了充分的对比测试,才最终确定了定型设计。
这可不容易啊,为了测试一种设计思路,测试样品一做就是几千枚,以前我们就是想这样做,也没有这个条件!
我还是第一次觉得开发一款新产品是如此轻松、如此惬意。只要我们设计出来,就马上能做出样品,要少量精品就能拿出少量精品,要大批量生产就能大批量生产。只要我们能拿出各种最先进的处理器设计,都能变成现实的产品!这在以前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说起来我们真要感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就算想这样折腾,也只有望空长叹!”
他颇有感慨地说着,语气中对郭逸铭充满了感j。
郭逸铭恍然明白董老为什么这么急着香来找他了。董老j动的,并不仅仅是验证了精简指令架构处理器的性能优越性,设计出了一款符合要求的专用处理器,而是兴奋于国内半导体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够真正专心于研发、而不用整天苦恼如何将其变成现实而欣慰高兴。
他是回望过去,有感而发!
为了满足科研和某些重点项目需求,国内以前自行研发并生产的处理器种类并不少。
然而限于半导体制备能力,和考虑到高昂的制备成本,处理器研发设计时大多都是采用纸上作业,反复推敲计算无误了,才能在实验室少量制作。即便要验证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也只能提前在纸上推算以后,才敢选择一到数种最有把握的设计进行实验室制取,多余的验证无异于是巨大浪费。
一款产品的设计周期非常长,从设计、验证到定型,耗时数年都属于正常范畴。
但随着郭逸铭的到来,国内的半导体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高品质单晶硅的大批量低成本生产,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打下了第一块地基。之后通过代工混合架构处理器,又从中美电子研究所学到了先进的制备工艺,为国产半导体生产跳跃式追赶创造了条件。
就拿董老那句“集成度6万”,就可知现在国内的半导体制备技术发展之快。
对比两年前国内才刚刚达到6000的集成度,两年时间,国内的集成电路水平整整提升了十倍!比起摩尔定律正常的18个月翻一番的论证,国内的半导体制备工艺连翻三倍还多!
没有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提升,董老他们要想如此快定型某种专用处理器,只能说是天方夜谭!
这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欣喜的地方。
他们可以真正集中精力在技术问题,开动脑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对需要做出各种应用方向的设计和调整,然后交给半导体厂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一次性就可以将他们所有的设计样品都给生产出来。随即只需要展开大规模应用测试,就可以在实际使用中找到问题,随即反馈回来,由研发人员再来解决问题,作出修改之后,再次生产新一批样品,进行第二次实际测试。
这在以前,几乎就不可能做到!
对比今昔,董老怎么会不感慨j动?难怪看到郭逸铭回来,也不顾他旅途疲劳,就跑来找他畅谈,感j之p;他颇有感慨地说着,语气中对郭逸铭充满了感j。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