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个伟大民族的卓越品质第3/3段
他这样一问,郭逸铭大致明白这三位今天上门是为了什么,当即点头道:“我这边是准备好了,但还不知道邮电部那边是怎么安排。听说他们还在为资金头痛,所以北京移动电话网的建设工程。什么时候展开我们也还没有底。”
“资金他们已经解决了!”薛部长心急口快。迅速说道。
“已经解决了?施部长申了专项拨款?”郭逸铭有些惊讶,上次他和施部长通电话,对方还在为资金的事情叫苦不迭,说这么大笔钱,只有向中央打报告申请专项拨款,怎么两个月下来,就已经解决了?
“拨款是没有的!现在国内各行各业,哪里不在哭穷,他们邮电部实行倒九一政策。只上缴一成利润给国家,还想要额外增加拨款,我们可不答应!老施是说服了北京市委,决定在西城区范围内做一个移动电话试点。准备先搞一个基站试试看效果。市委已经给东城区下了指令,要他们选择单位比较密集的区域,由街道办事处去动员所在辖区的单位安装移动电话,要求是每个单位最低不得少于两部电话。而且申请安装移动电话的单位,设备费和预付电话费都需要提前交清,他们就是打着先收钱、再建设的法子来解决资金问题的。”
陈部长笑哈哈地解释了资金的来源。
这不就是摊派么!
什么动员,却又要求每个单位至少要安装两部以上的电话。说穿了还是行政摊派。不管你需不需要,每个单位都必须交钱。
郭逸铭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说来他是很反感这种做法的,后世他在研究所里,就曾多次被动员“自愿”献爱心,向基金会、灾区群众捐款。可在这个时代,进行行政摊派却是没法子!在改革初年,连国库里都是空空如洗,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法子来筹集资金,那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不过老施也不算太心黑,每部电话只收1000块设备费、1500的预付话费。比固定电话便宜多了。”郑部长带着几分羡慕笑着说道。
郭逸铭算了一下,按照蜂窝电话覆盖范围1.5公里。这个区域范围,两三百家单位应该是有的,每家单位统按两部电话来算,就是五百个用户左右。每个用户收取两千五的设备费、预付话费,这就是120万。
这么点用户。基站能保证一百部电话同时通话就足以满足需要。这样基站交换设备开支也大为降低,成本也就是3万块。再加上基站设备、铁塔、线材,差不多30万就能拿下来。
电话局还能截留下90万用于交换机房的建设!
“资金问题解决了的话,那么估计移动电话网络的建设也会很快展开了。”
“是啊,我们就是知道移动网络即将开始建设了,所以才巴巴地来找你,等着从你郭大老板那里接一点活啊!”陈部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之前工业部下机械部、电子部、兵器工业部三部联合,组织两千家企业搞了一个小规模试点,派出人员分驻欧美,决定从国际上承接一点代工业务,以解决国家不再制定生产计划、缩减财政拨款之后的企业生存问题。
到今天,这个小规模试点实行了也有十个月了,效果不能说没有,大大小小也承接了不少业务,让一百多家企业重又开工,解决了上万职工的吃饭问题。
可一百多家企业,相对于两千家试点单位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仍有上千家企业依然揭不开锅,过的凄惨不堪。职工的士气极受影响,要再不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这些企业就垮掉了!
所以他们一听说邮电部解决了资金问题,立即就马不停蹄和郭逸铭联系,希望能从他手里接点活,多多少少,能够救活十几家企业。
陈部长说完,他和郑部长、薛部长就都盯住了郭逸铭,眼中那种热切渴望,令郭逸铭心中颇有几分酸涩。
这年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啊!
郭逸铭对于改革开放的印象全都来自于教科书上的描述,上面说起改革开放,尽是好话。什么改革春风一到,当年就粮食大丰收;企业自主权一放开,生产效率就节节攀升,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可实际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才发现,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是走得如此艰难,步履蹒跚。更令他深为感动的,是尽管如此艰难,但所有人――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每一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咬紧牙关向前走!
没有停歇!
面对那些足以让其他国家、民族痛苦绝望的诸多困难,中国人没有哭泣、没有停步不前!哪怕每向前一步都走得如此吃力,步步血泪,却也依然坚忍不拔地向前走,一步、一步,从泥沼中艰难地挣扎出来,并最终迈向辉煌的明天!
这是一个伟大民族,才拥有的卓越品质!
郭逸铭为自己是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