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平壤 Ⅰ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正是。若得平壤,商道可解决。”

  邓舍皱了眉头,议事过后,他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道:“我军才得德川,入高丽数月,几乎日日有战,军卒不得歇息。先生,纵有此心,我担忧……”

  “将军担忧求之过急,反而无成么?”

  “无成还好,一旦失利,我军新卒多,老卒少,没经过太多磨砺,必动军心。军心一动,双城不稳。”

  “怎会失利?将军太也多虑。”洪继勋晒然,道,“将军只想了自己,没去想高丽。若攻平壤,我有三必胜,高丽有三必败。”

  “噢?”邓舍大感兴趣。

  “其一,我军屡胜,士气高昂,此一必胜,可名之为道胜;高丽屡败,士气低落,气失而师散,此其一必败。”打仗说到底是以人为本,士气排第一。

  “其二,将军得诸城来,广分田地、除民贱籍,使贫者得其利,贱者得其名,民既得名利,即有必战之心,此二必胜,可名之为威胜;高丽民庶饱受暴政摧残,豪门万顷良田,穷者不能立锥,富人一怒,贱人流血五步,相较将军善政,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此其二必败。

  “其三,文、陈诸将,勇不可当,破军杀将、溃众夺地,视若寻常,观我之将,知我之卒,此三必胜,可名之为力胜;高丽庆千兴者,平壤之头领,现为将军阶下囚,金得培者,其副手,数度为将军手下败将,兼且北部诸城的戍卒多为南方贱民,本非自愿从军,敢战敢死之心皆无,其有此将,其有此卒,此其三必败。

  “我有此三胜,彼有此三败。小可断言,平壤必一战可克,我必能成功乃返。”

  甚有道理。但是:“我若军出,王京方面派来援军如何是好?”

  “王京要派援军,无非两路。要么打定州,围魏救赵、直捣黄龙;要么赴平壤,促我决战。要是它打定州,我今得泥河天险,三千人,足可扼守要道。要是它赴平壤,我定州军队可衔其后,骚扰之,断其粮道;而德川到平壤,沿大同江河谷,几无险阻,可进可退,攻守都在将军。”

  洪继勋顿了顿,又道:“丽朝老迈,效率不比将军。李岩新败,再整顿军马、聚集粮草,没个半月两旬,决难出征。王京离平壤又远,将军先发制人,等它到时,怕早已功成!”又联系辽东形势,道,“探子言称,辽阳局势日紧,关铎腾不出手,就算不为商路,将军也正该趁这个机会,多得些城池。一旦平壤到手,将军,这高丽的局面,可就要变个样子了。”

  夺下平壤,打通东西,高丽北部浑然一体,关铎无法即刻南下,有三两个月的时间,邓舍就能经营出另一片天地,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当然,他不会自大地以为,就此便能和关铎一较高下了,退一万步讲,到那个时候,也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平壤让出,用这块大肥肉来换取关铎承认他对德川等地的统治权,还是有可能的。

  洪继勋的说辞打消了邓舍的犹豫,他沉吟稍顷,同意了攻打平壤。

  解决了商道,组建水军的利处洪继勋还没说,邓舍问了,他道:“占下平壤,小可推测高丽人会有两个反应。或来言和,或倾巢来攻。言和不提,他若来攻,水军就用的上了。我大可以走海道,以为奇兵,抄掠其南部,叫他顾头难顾尾,自顾不暇。

  “同时,有了平壤出海口,从贸易交通上来讲,泛海山东、两浙也离不得海船。”

  却是想的长远。话说回来,不得平壤,想得再远也没用。邓舍一笑,道:“既然如此,回城便召集诸将,商议细节。”

  ——

  1,船模。

  金代张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记录了建造船舶先制船舶模型的过程。由此上溯到秦汉时期,汉墓中几次发现的木制、陶制船舶明器,类似船舶模型。

  2,船坞及造船台。

  宋代有黄怀信用大船坞修理大船,明代有“二十五日出坞,坞即造船之所”等记载。

  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发现,更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船工很早就利用船台造船,利用滑道使船舶下水。

  3,可载重几千石的平底船。

  即明清的沙船。元初,大船载重不过千石,小船不过三百石。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延祐以来大船**千石,小船二千余石,载重达到三百到一千二百吨。

  早期海船,“中国船只共分三大类,……大者有十帆,至少是三帆。……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其中海员六百,战士四百,包括弓箭射手和持盾战士以及发射石油弹战士。……”

  4,扇铭。

  翩翩素圆,清风载扬。君子玉体,赖以安康。冬则龙潜,夏则凤举。知进能退,随时出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