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天府之战(一)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三水皆为成都与重庆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

  成都和重庆是这个水运系统的两大枢纽,分居其上下游。

  四川与外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其东、北两个方向。

  长江三峡是其与东方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通道。

  两个方向的往来通道俱极险要。

  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

  这两个方向又分别归重于两大重心:重庆和成都。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大抵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大抵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即在其附近。

  夔州即今奉节。

  《读史方舆纪要》称夔州“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

  夔州扼守江关,为四川的东面门户;从东面入川,不下夔州,便无可能;一下夔州,便已过三峡之险,而夺蜀之东面门户。

  故王应麟称夔州为“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战国时,巴楚相攻,楚置捍关以拒巴。

  \东汉初,公孙述割据益州,遣将军任满下江州(今重庆),东据捍关,后又遣田戎出江关以攻夷陵;东汉大将岑彭攻益州,先破田戎,入江关,益州东面门户遂开。

  三国初,刘备为收复荆州,率大军出川攻吴,在夷陵惨败之后,退屯白帝,扼守江关;刘备死后,李严屯白帝城,以备东方。

  西晋灭吴,王濬楼船之师自益州东下白帝,以攻吴之西陵。

  东晋时,恒温讨李势、朱龄石平焦纵,也都由白帝逆江西上。

  南朝刘宋为控御三峡一带的蛮夷,特设三巴校尉,治白帝城,以确保益州与东南联系的畅通。

  隋灭陈,杨素益州之师,亦由白帝而下。

  唐平萧铣,李靖率军自益州出夔州。

  五代时,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据四川,也都以夔州为其东面门户。

  北蜀,刘光义由归州进克夔州,因以入川。

  明初,明升据蜀,傅友德从北面进攻,汤和从东面进攻,蜀军固守翟塘,汤和百计攻之,才下夔州,遂与傅友德合围成都。

  川东地区虽以夔州为门户,其形势之重却归于重庆。

  三峡上下,两岸皆崇山峻岭,长江水道在这一带犹如一个细长的瓶颈,东出宜昌,西出重庆,地势才稍稍平坦,重庆便处在这个细长瓶颈的西端。

  在夔州与重庆之间,长江两岸的山脉大体与长江平行,这样,从四川经三峡东出,要想绕过重庆是很困难的。

  [www.wx.l]\重庆一带众水汇集,北面的涪江、嘉陵江、渠江会合后,在重庆汇入长江,南面还有綦江、赤水河等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

  在蜀道艰难的四川,江河运输是其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这样,重庆在川东地区实居枢纽地位。

  从三峡入川,到重庆后,可分几个方向通往成都:循涪江北上,可至绵阳而出成都之北,历史上通常谓之内水,合州(今之合川)为其重要据点;从重庆溯长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历史上通常谓之外水,嘉定(今之乐山)为其重要据点;另由重庆西上,再由沱江北上而趋成都,历史上通常谓之中水,沪州为其重要据点。

  东汉岑彭讨公孙述,在江州(重庆)兵分两路,遣臧宫行内水,自率主力行外水;刘备入成都,取道内水;东晋时,恒温平李势,取道外水;刘裕遣刘敬宣讨焦纵,刘敬宣先从外水进攻,不利,后刘裕再遣朱龄石攻焦纵,密赦朱龄石以疑兵从内水进攻,仍以主力从外水取成都,另遣臧熹从中水取广汉。

  内、外水为重庆与成都之间的主要通道,内水涪江尤为重要。

  涪江中分益州,绵阳、合川分处其上、下游。

  \绵阳即古涪城,居成都之北,入涪城即已夺成都之险。

  合川即古合州,三江汇集,“凭高据深,屹为险要”

  。

  蒙古蒙哥汗攻四川,即死此城之下。

  昔人保成都者,往往上戍涪城,下戍合州,以控涪水上下游。

  川北门户则无如剑阁。

  四川与汉中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仓道。

  金牛道最早为秦惠王伐蜀所开,其后,钟会攻蜀汉,西魏尉迟迥取梁益州,后唐郭崇韬伐蜀,北后蜀,蒙古攻南宋sp; 三峡上下,两岸皆崇山峻岭,长江水道在这一带犹如一个细长的瓶颈,东出宜昌,西出重庆,地势才稍稍平坦,重庆便处在这个细长瓶颈的西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