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天府之战(一)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金牛道北起陕西勉县,南至剑阁之大剑关口,中间越最高峰曰朝天岭。

  剑阁为其门户。

  在剑阁县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亦曰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

  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

  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

  因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来形容剑门关之险绝无夸张。

  三国末,钟会率大军入汉中,南下阳平关,将趋剑阁;姜维从沓中疾速回兵退屯剑阁,列营守险,以拒钟会,钟会大军不能进。

  两晋时,巴氐人李特率关陇六郡流民就食巴蜀,李特见剑阁之险,感叹道:“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

  后来李特之子李雄割据益州,建立成汉。

  \南北朝时,南北双方争益州,剑门关是其咽喉。

  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北魏大将邢峦攻取南朝萧梁之汉中,并南入剑阁,梁军退保涪城。

  邢峦上表魏主,请求增兵,乘胜取蜀,表中称:“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界内,三分已一。瞻望涪、益,旦夕可图。今若不取,后图便难。……又剑阁天险,得而弃之,良可惜矣。”

  梁承圣二年(553年),西魏大将尉迟迥率军攻益州,梁将杨乾运以剑阁降魏,尉迟迥遂入剑阁,占领益州。

  五代时,后唐军攻孟知祥于益州,前锋入剑门关,破剑州,但以大军不继,退保剑门,孟知祥闻讯,急遣军赴剑州屯守,后唐军再次来攻,败还,孟知祥遂割据益州。

  后周王景攻后蜀,蜀主敛兵聚粮于剑门、白帝,为守御之备,王景亦不能克。

  到北宋时,王全斌统兵伐后蜀,兵至益光(今昭化),蜀军扼剑阁以御之,宋军不能进。

  后有降卒向王全斌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守之,对岸有渡,路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疆店,与官道合,由此进兵,则剑阁之险不足恃也。”

  王全斌采其议,遣奇兵循此路迂回至剑门之南,夹攻剑门,才破剑门关。

  \明初傅友德不攻剑阁而出阴平故道,亦属避实击虚,绕开剑阁之险。

  在剑阁南北,又有绵阳和广元夹峙剑门险要。

  广元为历史上的利州。

  自汉中由阳平关故道入蜀,遇到的第一道防护即为利州。

  由利州可西趋剑阁,也可向南迂回阆中而出剑阁之后。

  以受敌次序而论,实以利州为首险。

  守利州可以同时屏护剑阁和阆中两个方向。

  绵阳为历史上的涪城、绵州,为剑阁以南、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

  自剑阁、阴平两路趋成都,都必经涪城;且涪城扼涪江上游,控守自内水趋成都之路。

  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持蜀汉军事。

  蜀汉延熙四年(241年),蒋琬请自汉中徙屯涪城,说:“涪水陆四通,惟亟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请徙屯涪。”

  北魏邢峦、五代石敬塘攻蜀,前锋均已破剑门关,蜀军退守涪城,遂得以保蜀。

  邢峦在表请魏主增兵取蜀时说:“今王足前进,已逼涪城;脱得涪城,则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且臣之算意,正欲先图涪城,以渐而进;若克涪城,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断水陆之冲,彼无援军,孤城自守,何能复持久哉!”

  故守涪城,可以应接三路;涪城不守;则成都大势已去。

  \四川北面另有阴平道可通陇上。

  阴平道以地居岷山之东摩天岭之阴(北麓)而得名。

  由阴平(在今甘肃文县)而南,经龙安、江油至绵阳,可出成都之北。

  在阴平东南有桥跨白龙江上,即所谓阴平桥头。

  阴平道极险峻,平时惟樵猎可通。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北伐,平定阴平、武都,谓“全蜀之防,当在阴平”

  ,因而置戍;后因“流马”

  小船发明,白龙江水运频繁,因而开发成为川、陇之间的一条通道。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伐蜀时,屯田沓中的姜维闻讯提醒后主亟遣兵守护阴平桥头,后主却未在意。

,西魏大将尉迟迥率军攻益州,梁将杨乾运以剑阁降魏,尉迟迥遂入剑阁,占领益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