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廷议之变(中)第2/3段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何见解?”李世民没想到李贞仅仅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便能将章程整理到如此详尽的地步,心中自是嘉许不已,不过却并没有就此表态,而是环视了一下乱哄哄议论着的朝臣们,很是平静地问了一句。
得,李世民此话一出,原本正自议得热闹的文武百官们反倒静了下来,人人三缄其口,一时间竟无人出头去质疑李贞,大殿里宁静得有些子诡异起来。
别人不急,魏王李泰可就有些急了——值此夺嫡之争即将全面展开之际,若是真让李贞办成了此事,威望之高只怕他拍马也赶不上了,可麻烦的是当初提议武举之时,李泰自己正是发起人之一,这会儿要想出面反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说了,凭他自己的能耐还真无法从李贞所说的这些章程中找出啥漏洞来,可内心里却又不甘心让李贞得了如此大的彩头,无奈之下,只能暗地里拼命地给自己一边的心腹们打着手势,让众人出面质疑此章程。
“陛下,老臣以为越王殿下所言虽是有理,然,其中实有不妥之处,其一,我大唐屡经征战,自有名将无数,若是从武举中大肆选官,恐寒了将士之心;其二,依越王殿下之章程,便是走卒贩夫亦能参与武举,若如是,士大夫之颜面何在?其三,未经战阵之辈骤然居之高位,恐难胜其职,岂不闻当年赵括纸上谈兵葬送四十万赵兵之举乎?故此老臣以为此事还是暂缓为宜。”就在一片尴尬的宁静之中,黄门侍郎韦挺站了出来,畅畅而言地说道。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与李建成乃是总角之交,曾是李建成的心腹手下,玄武门之变后被贬岭南,旋即于贞观初年回京任主爵郎中,后迁尚书右丞,又迁黄门侍郎,其女为已死的齐王李祐之正妃,不过其并非李祐一系的人,而是魏王李泰的重要心腹。
妈的,老四那厮就是沉不住气,他娘的,这回被老爷子牵着鼻子走了,该死的!李贞一见韦挺跳了出来,心头顿时火起,到了此时,李贞又怎会看不出老爷子的用心何在,左右不过是避开宫中话题,诱使李泰先行发招,造成二王对立之局面,从而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要想破解眼下这个局面,摆在李贞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速战速决,尽快将武举这个话题打发过去,给吴王李恪发动攻势留出足够的时间,要想做到此条,那就必须将韦挺彻底驳倒,不给李泰一系的人马留下一丝反击的机会,故此,李贞并没有急着开口,而是默默地跪在地上,等着魏王一边的人马全跳出来再行凌厉一击。
“陛下,微臣以为韦侍郎所言极是。”
“陛下,此事尚须慎重为妥。”
“陛下,臣同意韦侍郎之言,此武举之事表面上看起来大利于国,实则有损军心士气,断不可轻忽,还需再详加研判为荷。”
……
果不出李贞所料,韦挺刚一出言,魏王府一系的朝臣们立时站出了一大帮,其中不凡杜正伦、芩文本这样的重臣,到了末了,那些个不是魏王一系的人马也纷纷出列表示反对武举的实行,只不过大多数以文官居多,武将只有段志炫等寥寥数名老将。
一帮子老臣扯来扯去都无甚新意,左右不过是门阀之论罢了,这令李世民心里头不免有些子失望——李世民虽是出身权贵之家,又贵为天子,可凭心而论,他却不是个很重出身门第之人,实际上,李世民对世家门阀是极为深恶痛绝的,否则当初也不会下令吴王李恪去重修《氏族志》,再者,当今朝中武将是不少,可大多都是年过五旬的老将,至于青年将领中真能摆上台面的算来算去也就李贞、秦怀玉等寥寥数人,一只手都能算得过来,要不当初选拔征讨薛延陀大军之先锋官也就用不着来个校场比武了,在李世民看来,李贞所上的奏章恰好能解决眼下武将青黄不接的局面,只不过一来如今群臣齐起反对,二来李世民也还有别的考量,故此,李世民并没有开口支持李贞,而是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看着兀自跪倒在殿前的李贞道:“贞儿,对诸大臣之见解尔有何解释?”
解释?呵呵我大唐屡经征战,自有名将无数,若是从武举中大肆选官,恐寒了将士之心;其二,依越王殿下之章程,便是走卒贩夫亦能参与武举,若如是,士大夫之颜面何在?其三,未经战阵之辈骤然居之高位,恐难胜其职,岂不闻当年赵括纸上谈兵葬送四十万赵兵之举乎?故此老臣以为此事还是暂缓为宜。”就在一片尴尬的宁静之中,黄门侍郎韦挺站了出来,畅畅而言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