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1984年的1月1日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对此,大多数读者保持了沉默,只是极少部分的极端读者依然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心中的不满――寄往甘肃的《读者》编辑部的抗议信像是雪花一样多。

  可是这与写给戈文的读者来信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啊。

  就是在这一期的《读者》上,刊登发表了戈文大国崛起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文章――《走向现代》。

  这篇《走向现代》是戈文分上下两集介绍英国崛起的过程的文章。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戈文开始慢慢的展露出了他的獠牙――

  除了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以及人文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英国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全都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而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就在这座先贤祠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呢?

  在戈文看来,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一个经济崛起的大国如果没有与之相衬的文化实力,那绝对是一个畸形的帝国。

  而戈文对于目前中国文化所受到的种种限制乃至后世中国的文化的落寞都是深深的痛惜的。

  因为这,他毫不犹豫的写出了《崛起的诗群》,因为这,他明知可能发表不了,可依然义无反顾的写下了《乡村教师》……

  戈文坚持一个原则,当诸如朦胧诗、科幻小说等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而处处受阻时,应该呼之鼓之呐喊之。有一天当它如日中天,或许它真的会泥沙俱下,或许它真的会出现了许多弊端,到了那时,对它加以批判也时犹未晚。

  之所以有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他那远大的理想,都是只因为他对于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所以戈文就是要做别人眼中的不安分者,所以戈文就是要屡次三番的冒出头去惹火烧身,所以戈文就是要将这摊虽然有着涟漪却依旧显得有些死沉的湖水搅得更加的波澜!所以戈文就是要在大国崛起的系列文章中抒发他对于中国发展的忧思!

  他就是要给以后的改革开放打一记预防针!

  哪怕喉咙再怎么嘶哑,哪怕连羽毛腐烂在泥土里,都义无反顾!

  至于是否真的能够让一些人醒悟,至于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期望――

  戈文不知道。

  他只知道,如果他不去做的话,那就真的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这大国崛起的第三篇文章就如同标题“走向现代”一般,确实让更多的读者涌起了兴趣。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历史太过久远,虽然有兴趣,却也有着距离感。只有鸦片战争的英国,只有中国近现代的悲惨历史才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同身受,才能让更多的人同仇敌忾。

  所以这篇介绍英国的崛起文章,无疑更加的凝聚起了读者的目光和讨论。

  而实际上真正的讨论并不仅仅的局限于《读者》这一本杂志之上。

  同样是在这一天,也有一本杂志的创刊号面市了。

  这本叫做《阅读》的杂志原本是少有人问津的,可是就在读者们在前往各大书店、各种书摊去购买自己喜欢的杂志的时候,就在他们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这本洁白的杂志的封面的时候,很多人注意到了在“阅读”这个大大的刊名的旁边,一个墨绿色的方框中圈着几行浓墨重彩的字体――

  “阅读无禁区”“李洪林”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

  “乡村教师”“戈文”

  “科学与民主的赞歌”“郑文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