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扬鞭催马运粮忙第2/3段
游元开口泼冷水道:“可行是可行,可是这一段陆运,恐怕耗费也不低啊。”
“此话怎讲?”
“你们来看。”游元用手点指地图道:“自小平达于陕州,必需经过岗岭起伏,深沟满布的淆,函山谷之中。此处峻阜绝涧,地形险恶,车不可方轨,自古被称为险道,为兵家行军所忌之地。既然行军都不行,那车马想过,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斛律云笑了笑道:“没关系,咱们现在不说困难的事情,只说主意,有主意就记下来,困难嘛,慢慢可以克服。”
高士廉将这条分段运输的法子写了下来,抖了抖墨痕点点的白纸道:“光靠这恐怕是不行的,自河洛之地到关中,路途遥远,不光人马之力有限,也需考虑粮米在运输途中的损耗。”
“不若...”
……………………………………………………………………………………
三人前后商量了数日,斛律云这才拿着几个还算成熟的建议进宫,向杨坚汇报工作。
“...为免粮草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变质,微臣建议,在沿途大城要塞多置粮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斛律云在一副大号的地图上指指点点,对杨坚详细讲解着他们商量出来的办法。
杨坚欣然点头道:“恩,爱卿所言有理。昨日朕与其他几位卿家商谈此事的时候,已准了多建粮仓之议,着令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建仓之事自有各地官府操办,至于募集民丁转运粮草之事,爱卿还需多加勤勉。”
斛律云点头应道:“陛下,每年秋收之后,各处百姓收成交了粮税,剩下的粮食除了留下粮种和来年秋收前的口粮,多转卖以获银钱。而这些产地的粮食,又多被那些当地的世家大族和粮商低价收购,这些人低价收粮,或高价转卖到其他粮食不足之处,或囤积居奇,待天灾兵祸之时再高价出售获利。这样一来,民间的余粮就多数掌握在那人粮商和世家手中。
微臣建议,以县为单位,建立粮米店和私仓,低价收购,一部分运至各处官仓保存,另外一部分就地入库买卖。这样的话,将来不论哪里遭灾,只需皇上一纸公文,就可以直接开仓放赈,一来可以最短时间为灾民提供糊口之物,以防发生民变,二来也省去赈灾时朝廷调拨转运粮草的中间消耗,可谓一举两得。”
“恩。”杨坚点头道:“爱卿此计倒与长孙爱卿的建议类似,他向朕建议,在各处修建民仓,然后根据各处当年的收成和各家的贫富情况每户出麦黍十斗以下,待灾年开仓赈民。此仓中米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官府只负责管理,名为义仓。”
‘这不是给各地的地方官贪墨老百姓米粮留下的漏子么,只要有了这义仓,那各处官府便可以理直气壮的“没收”你的劳动所得,理由还相当充分,至于到底收上去多少,反正管理的时候也是我,发放的时候也是我,想动手脚太简单了。’
斛律云虽然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提出这个建议的毕竟是度支尚书,他也不好正面反驳,毕竟谁知道人家到底是不是好心呢,于是开口道:“皇上,长孙大人这个建议虽好,可比起微臣那个来,可就差一些啦。”
“哦?此话怎讲。”
“微臣来自边地五原,深知百姓之苦,义仓虽好,可毕竟要每户无偿捐出十石粮食,若是换成银钱,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他们每年辛苦劳作一年,全家都指望着打下来的这点儿粮食呢,现在交上去了,那过年的时候可能桌上就少了肉食,孩子身上就少了新衣,这是在与民争利啊。而微臣的米店则不同,是用市价换来百姓手中的余粮,咱们得了粮,百姓得了钱,不与民争利,实乃两利之举。更何况,微臣这是‘米粮店’不光负责收,还负责卖,万一哪年收成不好了,那当地粮价必然会疯涨,到时候微臣的米粮店将所存的粮食平价售出,更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
杨坚思量了半晌,深以为然的说道:“不错,官不可与民争利,还是爱卿考虑的周全啊。只是,这米粮店虽大利天下,可毕竟是为商...”
“皇上忘了,我右内府正是以商为掩,正可经手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