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重回河南(7)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与丁启睿不同,另一个“惨遭陷害”的人几乎毫不犹豫便选择了倒戈,他的名字叫李际遇。

  崇祯年间,河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组织模式——土寨。有的是农民结寨自保,有的是啸聚山林的土匪,有的是士绅修筑的坞堡。河南遍地都是饥民,人饿极了什么没底线的事都干得出来,农民军和官军也经常进行劫掠,在平地上没有防护的村庄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因此大量的人口都聚集到了山寨之中。土寨有的和官府合作,有的和农民军合作,但更多的是左右摇摆,互相之间还会火并。在这种天下大乱的环境下,士绅的战斗力很明显不如绿林豪强,河南逐渐形成了三大土寨势力:刘洪起、李际遇、沈万登。

  崇祯十三年闯军大举杀入河南之后,这些土寨力量和闯军大多处于既合作又斗争的状态,在明廷和闯军之间首鼠两端。沈万登先降闯,又反叛,最后死于和刘洪起的火并。刘洪起比较坚持反闯立场,后来在清军南侵时被杀。李际遇是三大土寨豪强中和闯军关系最近的,他是河南登封人,年幼时也曾读过点书,应童子试不成,后来多与矿徒结交,起兵造反。既然在登封,少林寺自然是绕不开的对手,李际遇先以重金贿赂寺中僧侣,然后率领数百人趁寺僧斋沐焚诵之际发动突袭,将佛堂之中的僧侣杀了个一干二净,少林寺从此一蹶不振,李际遇从此称霸少室山。虽然也一度和闯军敌对,但是在李自成与孙传庭的决战中,李际遇站对了边,向李自成通风报信,立了功劳,但是他也不肯出兵参战,始终保持骑墙态度。清军南侵时,他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投降了。

  投降之后,李际遇的处境十分尴尬,因为他投降得不果断,曾经抗拒过清军一段时间,所以清朝视他为两面三刀之人,这倒也不算冤枉他。而且就算他积极投靠,也一样怀璧其罪。李际遇投降时,他控制的丁口多达二十七万,这样强大的地方豪强,清朝岂有不收拾他的道理。李际遇辖下的人口陆续归治于州县,最后就连他的大本营少室山玉寨都被官府没收了,他虽然还是个富家翁,但是他一直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清朝恐怕不好放过他,只要他活着就是清朝统治河南的威胁。

  虽然这个“王道士案”一看就是逼上梁山的手段,李际遇也打算直接上梁山,清朝这条船坐不得。当年李自成招揽他的时候,对他礼遇有加,封官许愿,清廷却拿他当土匪看待,不仅没封授任何官职,还时时监视防范他。

  不过李际遇和丁启睿不同,丁家是世家大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李际遇却是绿林豪杰,家属死得不剩'几个,河南的大饥荒也让他不相信土地的价值,没有买房置地。所以现在他身子轻便,收拾了金银细软,带着老婆孩子躲进了山寨之中。地方豪强,清朝岂有不收拾他的道理。李际遇辖下的人口陆续归治于州县,最后就连他的大本营少室山玉寨都被官府没收了,他虽然还是个富家翁,但是他一直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清朝恐怕不好放过他,只要他活着就是清朝统治河南的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