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重回河南(10)第2/2段
那么多尔衮究竟会把战场选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明军高层。许州是李过的主攻方向,李成栋部又在向这里集结,由此看来,在许州进行会战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多尔衮只是让李成栋拖住李过,好让他自己腾出手来把兵力投入别的战场。根据高一功掌握的情报,孟津对岸的清军活动频繁,正在搜集船只,有渡河的迹象。不过这很可能是疑兵之计,清军大可以在偃师、巩义一带渡河再徒步前往洛阳,岂不是比在明军活动频繁的孟津敌前登陆要安全得多。
明军的探子抵近黄河边侦察,从孟津直到中牟,三百多里的河段,都没有发现清军有渡河的迹象。既然不知道清军的动向,那就只能用老办法,把清军的意图打出来。汝宁和南阳光复之后,明军的交通线通畅,得以大规模北上,李过的主力会合了郝摇旗之后,大举向许州进发,并分兵攻击鄢陵、扶沟。中路军的王光兴部从叶县进军襄城,袁宗第和刘体纯的主力则北上夺下鲁山、宝丰、郏县,攻打汝州和伊阳,做出要前往洛阳与高一功会合的姿态。
明军已经收复了半个河南,歼灭清军近三万,但是眼前依然是一片迷雾,三路明军的兵力都要弱于多尔衮的主力,因此要与清军进行主力会战,必须集结兵力才行。然而明军的兵力分散在从潼关到洛阳的广阔战场上,究竟集结在哪里是很难抉择的。李过不是没想过一开始就集结兵力,但那样会给后勤造成极大的压力,河南各县能就地购买到的粮食是有限的,如果十几万大军集中吃一个县,当地百姓根本没有那么多余粮,总不能和清军一样沿途夺取老百姓的口粮。而且如果兵力太过集中,就难以了解战场全局,应变紧急情况的能力更差,很容易被清军批亢捣虚,攻入后方。
分兵从来都算不上错误,关键在于能不能相互呼应,只要一路军队接敌之后能就地据险防守,等待援军到来,分兵作战就是形成了一张包围敌人的大网。可如果战斗力太过菜鸡,让人一天就打崩,那不管分兵还是集中,什么战术都没用。
虽然明军全面展开进攻,想试探出多尔衮的主攻方向,但除了许州的李成栋部之外,依然没有发现清军主力的踪迹。兵法上虚虚实实是常事,可总不能几百里的战线全都是虚的吧?郝摇旗提议,既然清军兵力薄弱,那干脆一鼓作气杀过去就是,但李过不敢冒进。李成栋部横在许州,如鲠在喉,贸然绕过他们深入豫中,一旦与清军主力遭遇,局面会非常危险。眼下先不急着进兵,专注于巩固战线,等待后续部队和炮兵、辎重跟上。
就在明军将领一头雾水之际,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改变了这场决定整个东亚局势的大战的进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