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亳州之战(12)第1/2段
刘文秀在成都已经建立了炮术院,此外还研究天文。李过也在武昌组建了军械院,由工部右侍郎宋应星负责。以宋应星的官职,原本是不该如此快地做到这个位置的,但是刘宗敏当时安排人事的时候说:“一帮连地都不会种的人管个屁的工部!”于是王象晋、宋应星这两个农学家就被任命为工部的左右侍郎。宋应星是江西人,被武昌朝廷招揽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王象晋却是被硬抓来的,当初山海关之战失败后,闯军从华北强行迁移了一大批士绅前往陕西,王象晋也在其列。王象晋本来是极不愿意和闯军一起混的,因为他的堂弟王象兑当年曾经是米脂的知县,打过李自成的板子,再说他已经年逾八旬,死也想死在老家。但是当时负责迁移士绅的郭升可不管这些,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王象晋逮来了。王象晋年纪老迈,当然没法逃跑,就被一路带到了武昌。一同被安排到工部任职的还有王徵,他也是天主教徒,曾任辽海监军道,是孙元化的下属,登州之乱后被革职,回到老家西安,在李自成平定陕西时被俘。王徵本来想自杀,但恰在此时,法国传教士方德望躲避战火,暂居王徵家中,反复对王徵强调自杀是违背天主教教义的,王徵最后也没有死成,在闯军放弃西北时也被带到了武昌。
刘宗敏当时也没指望这三个老头子干什么,王象晋已经八十六岁,王徵已经七十六岁,最年轻的宋应星都有六十岁,只是要告诉天下之人,不懂利国利民之术的外行就别在工部混日子。明末自然灾害的严重,与官府对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的漠视是分不开的,大笔的水利资金被大小官吏侵吞殆尽,使得天灾的破坏力被成倍放大,百姓因此而死者不计其数。闯军将领们对此有切肤之痛,上任即把修水利、兴农桑当成头等大事。王象晋和王徵都已老迈,做不了什么工作,只是当成一个标杆,从今往后考选工部官员,四书五经不顶用了,《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水经注》《农政全书》这些才是考试书目,甚至还有德国人鲍尔的《矿冶全书》、意大利人拉梅理的《论各种工艺机械》、荷兰人斯蒂芬的《数学通论》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被选入其中,活人的著作被选为科举的考题,这可是文人的至高荣耀,虽然很多人对此不满,但是人家刘爷是流寇出身,你和他讲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既然如今的朝廷是铁匠当道,那想到工部做官的人也就只有老老实实研究农学和工匠之术了。王象晋在山东老家的时候,专注于研究各种植物,尤其是新近传入的番薯,来到南方之后还是搞他的研究,从广东又搞来了很多稀罕的外国作物,有很多是王象晋过去早有耳闻但是没有条件大规模研究的,如豆薯、木薯、马铃薯、南瓜、玉米、花生、菜豆、向日葵、辣椒、西葫芦、番茄、菠萝等。刘宗敏把王象晋远远打发到了海南去,在那里批给他大片的土地,让他试种这些东西。有了朝廷的支持,王象晋的资金和人力都非常充裕,海南的气候也比山这些才是考试书目,甚至还有德国人鲍尔的《矿冶全书》、意大利人拉梅理的《论各种工艺机械》、荷兰人斯蒂芬的《数学通论》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被选入其中,活人的著作被选为科举的考题,这可是文人的至高荣耀,虽然很多人对此不满,但是人家刘爷是流寇出身,你和他讲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既然如今的朝廷是铁匠当道,那想到工部做官的人也就只有老老实实研究农学和工匠之术了。王象晋在山东老家的时候,专注于研究各种植物,尤其是新近传入的番薯,来到南方之后还是搞他的研究,从广东又搞来了很多稀罕的外国作物,有很多是王象晋过去早有耳闻但是没有条件大规模研究的,如豆薯、木薯、马铃薯、南瓜、玉米、花生、菜豆、向日葵、辣椒、西葫芦、番茄、菠萝等。刘宗敏把王象晋远远打发到了海南去,在那里批给他大片的土地,让他试种这些东西。有了朝廷的支持,王象晋的资金和人力都非常充裕,海南的气候也比山东更适合很多来自美洲的热带作物,他的研究进展速度比之前在老家时快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