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重聚第1/2段
安庆城中聚集了从江南败退来的各路败兵。陆上力量以马士秀、高通之两部最强,这两队人马都是闯军的叛徒,互相之间既合作又戒备。水军则是以黄斌卿最强,黄蜚的余部数量虽多,却已成了一盘散沙,大小军头们各有各的主意。黄得功的部下没逃出多少,已经无足轻重。此外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军阀不断汇聚到安庆,这些人的军纪有好有坏,为了争夺粮饷地盘经常发生冲突。
以张天禄、张天福为首的清军绿营部队紧追不舍。李本深、高进库、胡茂桢、王定、郭虎、田雄、马得功等人都加入了对昔日同僚的追击。他们很快便追到了安庆城下,开始攻击。城内的明军连统一指挥都没有,分守各门抵抗,打了两天便坚持不住了。黄斌卿等人的水师没有弹药,只能自保而已,无法支援陆师。
然而就在安庆危在旦夕的时候,上游方向出现了无数帆樯,有一支军队水陆并进,扑向安庆,岸上的大旗是“大明征虏大将军秦国公刘”,水上的大旗是“大明江西权将军武安侯刘”。
刘宗敏和刘芳亮的出现令绿营诸将大为震惊,尤其是刘宗敏,他现在已经是大明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撇下了武昌的无数事务,长途奔袭七百里,来救援高杰部、马士秀部这些闯军的叛徒,以这些汉奸们狭隘的心胸,是根本想象不到这种事的。由于完全没有想到闯军会来袭击,清军根本没在西侧做警戒,发现闯军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脱了。八旗部队都在江南忙着镇压抗清运动,追击高通之、黄飞等人的清军全都是绿营,一见情况不对,又没有满洲太君约束,立刻纷纷跑路。在这些天下顶尖的逃跑高手面前,就算是刘宗敏和刘芳亮也没占着什么便宜,虽然缴获了大量的甲仗物资,收降了一批炮灰部队,大将却几乎全都被放跑了,只有王定比较倒霉,因马蹶被擒,解往武昌正法。
刘宗敏、刘芳亮等人入城,面对的是一个尴尬的场景,马士秀和高杰的部下们是闯军的叛徒,与刘宗敏等人曾经势不两立,黄飞等黄得功的部下也曾经是各路农民军的劲敌,如今,这三方势力却站到了一起。见到刘宗敏的仪仗行来,黄斌卿、黄飞、胡学海、高通之、程秀夫等人一齐下拜,刘宗敏急忙跳下马来,扶起黄斌卿:“太祖皇帝有制,见上官稽首为礼,诸位这等大礼,刘某如何敢当。”朱元璋当年确实是有过这样的规定,在蒙元统治之下,汉人处处都要向蒙古人跪拜,因此朱元璋对此甚为憎恶,规定官员见到上司不用跪拜。可是在实际执行之中,这项制度就越来越走样了。上级的官威越来越大,到后来跪拜成了官场惯例,下级不跪拜反而被被视为无礼。海瑞就曾经因为坚持礼制不肯向上官跪拜,被称为“笔架博士”,受到上级的打击排挤。万历年间的袁宏道哀叹:“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尽。”李自成昔年做驿卒时,也得见人就跪,故而对这种陋习深恶痛绝。建立大顺政权之后,便规定除了“天、地、君、亲、师”之外,任何人不得受人跪拜,甚至恢复了唐宋旧制,臣子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
刘宗敏搀起黄斌卿:“明辅兄抗倭御虏,功勋卓著,刘某虽未谋兄之面,然闻兄大名久矣。”黄斌卿年长刘宗敏十岁,故而刘宗敏以兄称之以示亲近,黄斌卿连忙谦逊。刘宗敏转向黄飞:“靖南侯身殉社稷,名垂千古。我辈武人当铭记靖南侯之高山景行,誓以抗虏兴复为念。”
刘宗敏对黄蜚部下的规定,在蒙元统治之下,汉人处处都要向蒙古人跪拜,因此朱元璋对此甚为憎恶,规定官员见到上司不用跪拜。可是在实际执行之中,这项制度就越来越走样了。上级的官威越来越大,到后来跪拜成了官场惯例,下级不跪拜反而被被视为无礼。海瑞就曾经因为坚持礼制不肯向上官跪拜,被称为“笔架博士”,受到上级的打击排挤。万历年间的袁宏道哀叹:“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尽。”李自成昔年做驿卒时,也得见人就跪,故而对这种陋习深恶痛绝。建立大顺政权之后,便规定除了“天、地、君、亲、师”之外,任何人不得受人跪拜,甚至恢复了唐宋旧制,臣子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