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圣人】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见此情形,徐州总管源雄,也没有答应起兵对付杨坚。

  然而,尉迟迥同时进行的还有,就是还派人北上,和高宝宁结盟,以便通过他,联系突厥,加上他的孙女又刚嫁这里,应该是有条件的。

  这高宝宁是代人,即其祖上是鲜卑拓跋部族人。

  代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权,曾在秦汉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其建国只有三十九年,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游牧于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

  高宝宁还是北齐皇室的远房亲戚,曾任营州刺史,还镇守过黄龙。

  营州地处辽西,而黄龙即今陕西黄龙县。

  高宝宁在少数民族地区,很有威信。

  因为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他成了自生自灭的三不管之人,与被北周灭了的北齐残存势力合为一股,袭扰边境之事,时有发生,因常年与契丹和靺鞨打交道,可以使唤这些人帮忙打仗。

  不仅如此,他与突厥和高句丽都有往来。

  周武帝曾想招抚,被他拒绝了,所以这尉迟迥打他的主意,应该不会是临时抱佛脚,过去他们应该至少是互有耳闻的。

  不过,这样的假设还是让人怀疑。

  说高宝宁是代人,这是特指他是鲜卑拓跋部的后人。而代国最后一位皇帝什翼犍被前秦苻坚所杀,但是,是他的孙子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其将国都从盛乐,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到今山西大同,这里曾是代国的国都。

  北魏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93年起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而西魏历三帝,共二十二年(公无535~557年),国都长安,地盘为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包括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

  因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后,被迫入关中投靠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而尉迟迥正是跟随这位周太祖收复弘农,大破东魏高欢于沙苑的。

  东魏据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区,定都就在邺城。

  公元549年,高洋(高欢之子)篡魏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仍将都城定在邺城。

  由此可见,尉迟迥现在所占据的地盘,原来是属于高姓皇帝的。

  且《周书》上也说尉迟迥为“代人”,且其祖先,是从北魏正宗鲜卑皇族中分出后独立发展的一族(“其先,魏之别种”),即尉迟部,但尉迟迥为代人,应与鲜卑拓跋部和尉迟部有混合后的血缘遗传关系。

  史书上说高宝宁“不知其所从来”,但又是高姓皇帝家的远房亲戚,这很可能隐瞒了一些如其母身份卑微等常见情况,但高宝宁在邺城有亲戚,这是很可能的。

  所以说尉迟迥想找到某种支撑的力量,而与这高宝宁联系,是有如我们所考据了这老半天所得出的历史渊源的。

  而这种“渊源”,包含有很多内容,在此不再做细致分解。

  言及于此,会发现,尉迟迥的另一方面的考虑:这样做,也许是为留有退路。

  有高宝宁做榜样,不行就打游击,但此举却有不怕背上里通外国之嫌的名声,所以说这尉迟迥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清君侧”。

  且尉迟迥还嫌这样做不够,再派人与陈朝联系。

  陈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即今南京市,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同时存在的,还有占据荆州一带三百里区域,为西魏藩属,史称后梁的一个小国。

  后梁的孝明帝萧岿,也因为派去向北周朝贡的中书舍人柳庄,回来传达了北周丞相杨坚的话:梁国的几代君主,都是忠于朝廷的,我们应当把这种友好关系保持下去,才没有听从手下众将与尉迟迥联合的鼓动,在东家房子起火时,没乘火打劫。

  可见双方下的功夫都不少。

  这种做足诗外功夫的行为方式,见之于武将身上,的确少见。

  或许因为当时都是军人政权的缘故,武将脑子里不但要盘算如何打仗,还要想着如何用诡计,搞垮别人,也就等于不费一兵一卒,得了全胜。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虽说尉迟迥落了下风,毕竟这人打仗太专业了点,不象普六茹坚,政治和军事两头都练,但还是真正地抵当了一阵的。

  所以弄得北方大地,一时风起云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