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帝国】第2/3段
终于要动手了。同样干一件事情,英雄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英雄善于发动群众去干,同时还总是以无辜者或者不情愿者或者牺牲者的身份坐享其成。完事后还身披道德外衣被万众景仰甚至膜拜。
这一点,刘武周和他的几百年前的另一位本家枭雄刘邦、刘备有共同点,老刘家的优秀基因吧。
废话不表,话说小刘同志干掉上司用了三板斧。其一、忽悠。通过造势,散布谣言。面对饥荒,太守王仁恭不恤民情,眼睁睁看着边民饿死坐而不顾,煽动平民百姓对官府尤其是王大人的仇恨。利用王大人的贪腐吝财所带来的上下积怨,煽风点火,激起中下级官兵对王大人的不满。其二、装病。
装病可是政治高手的必杀技,这司马懿、杨坚等前辈用过很多次,效果显著费用低廉,真是好办法。这一装病首先是一种无声之抗议,显示出与当权派的决裂和对抗,赢得人心是必须的。其三、动手。
前两项是技术活,这项就是屠夫的工作了,那根本用不着刘大人亲力亲为。二月的某一天,一个晴朗的早晨。
边境的初春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冷的气温却一点也冻不住人们内心的熊熊火焰。被国仇家恨和现状不满所困扰煽动的边民、土豪以及军方将领们将刘武周同志团团围住,以示请命。
于是乎,阴谋家以救民于倒悬为名,以解放马邑百姓为己任,在自家门墩上,慷慨陈词怒斥朝廷官吏,大意就是形势危急,朝廷已危如累卵,全国各地的革命形势已如星火燎原,各地已纷纷为争取自身权利揭竿而起,大丈夫岂能任人宰割,空怀才学武功而老死户牖之下云云。
当然啦,落脚点可不能忘了,那正是这位被抢了女人戴着绿帽子的王大人。一通大忽悠,热血沸腾之际,王大太守便被祭了旗。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送命,王大人算霉透了。
形势的发展超过了刘武周最初的设想。造反闹革命本来不是初衷,更没有那么高尚。
起因也就仅仅是自个的生理需要。为一个自个喜欢的女人!这个稍显龌龊的想法自然不可能在白天的起事动员会上出现,不过刘同志晚上回去可以好好品味了。是否抱得美人归不得而知,但如何管理安顿这些个跟他杀了上司的这帮弟兄们,成了首要问题。
不过问题在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刘同志已然被形势绑架了,不容他有其他想法。开仓放粮是唯一英明的选择。
在活命为唯一目标的那个乱世,粮食几乎等同于生命。此等义举换来人心的同时也迅速集结了万余人在自个麾下,这有了人有了枪还有粮,还等什么?这政权就立马成立,刘武周当仁不让自称太守。不过太守的日子也不安生。很快,马邑易帜的消息传到了附近郡守的耳朵。
虽然当时边民造反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以下犯上,校尉杀太守这事实在看不过去。马上,附近雁门郡郡丞陈孝意领兵来讨。
马邑这地本来就是在边境线上,属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个地方碰撞,两种文明的交汇带来的是却是杀戮和贫瘠。
游牧民族很奇怪,他们什么都不生产,就等着上天的赐予,遇到雨水充足的季节,他们杀牛宰羊,一通海吃,跟着水草充足的路线一路游牧,所谓“逐水草而居”。
不过一旦遇到干旱冰冻的恶劣天气,没吃没喝时,这便骑着疾如风电的蒙古快马,挥舞着蒙古弯刀,直冲下蒙古高原,奔着汉民族就来了,目标就一个字:“抢”。
什么吃的、穿的、用的包括身下的女人,统统都要。从秦汉以来,汉民族没一天消停过,中原王朝的皇帝一上位就修长城,增加戍边经费,一刻都不敢懈怠,我看中国封建史其实就是一部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史。废话不表言归正落脚点可不能忘了,那正是这位被抢了女人戴着绿帽子的王大人。一通大忽悠,热血沸腾之际,王大太守便被祭了旗。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送命,王大人算霉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