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安得治世法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治国是抽象概念,无法用简单的指标数据来衡量。民心所向的道理很简单,可是该怎样满足百姓的,成为官僚们最大的难题。

  古典军国体系下的耕战制度。齐民编户耕作与战斗相辅相成,这套制度是建立在扩张领土为国策的基础之上,百姓的富裕与否要看大汉帝国的扩张速度。

  可自从兵败白登山,大汉帝国的扩张速度就陡然下降一截,富有进取心的太祖高皇帝刘邦病逝,上台的守成之君刘盈缺乏治国才能,奉行萧规曹随的政治策略。以修养生息恢复国力民生为主要方向,由此,大汉帝国的国策由外向扩张。逐渐蜕变成内向治国,他们用治国的方略非常简单。

  黄老无为。

  无为治国很复杂也很简单,简单来说,除了税收徭役以外能省则省。奉行官僚不惹事、百姓不生事的思想。家家户户各司其职,百姓们安居乐业。

  如此简单的制度,的确对汉初恢复国力起到巨大作用,六十年太平盛世造就人口翻番百业兴隆的奇迹,打破了秦亡六国而毁天下的魔咒,有力的证明了大统一的帝国,照样可以治理好这个国家。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黄老无为不在能满足社会需求。人口的增长造成土地和人的矛盾日渐增加,这时就需要一批有思想有胆识的人提出新的治国方略。

  袁种曾经很失望的发现。满朝文武对改变国策施行新政了无兴趣,唯一称得上有进取心的儒家偏偏又是群不省心的人,早前鼓动太子大权独揽引起许多人不满,现在更是堂而皇之的提出要行独尊儒术策,简直是不把其他人当知识分子来看,红果果的学术霸权思想,导致很多人对儒家十分反感。

  两场廷辩,两次儒家的大败,虽然王臧和孔安国不能代表儒家集团的全部声音,但他们的糟糕表现依然让许多观望者感到失望。

  袁种曾对儒家表示强烈的好感,现在也熄了心思不再考虑钻研所谓的儒家治国术。

  袁种为官主政时,并没察觉到黄老无为的好处,直到最近赋闲在平阳侯府里,有事没事就瞎溜达走访关中各县,经常询问老乡们的生活情况才渐渐明白。

  庞大的帝国严酷的制度下每个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辛!

  许多贫困家庭只有几十亩薄田,即使自耕自种不用缴纳地租也挨不住赋税的压力,几乎是挣扎在温饱与饥饿之间。

  在如此残酷的社会中,自上而下阶层压迫力全部落在百姓的头上,那些贫困的家庭交不起赋税就必须借贷纳税,高利贷利滚利如滚雪球般暴涨,不出几个月翻几番的可怕利息会活活把人逼死,到那时自耕农只有贱卖土地还债,还是还不起就卖身为奴还债,依然还不起就只有家破人亡了。

  这样的制度和压力,不用黄老无为缓解阶层矛盾,就是要活生生逼死一个个普通家庭的节奏,黄老无为像一套枷锁死死钳住官吏们的手脚,想出政绩又不能扰民害民破坏乡里民风,逼迫的基层官僚只有和颜悦色的去劝导百姓大兴农桑积极种田。

  而不是派着小吏去各乡里搜刮民脂民膏,催迫百姓把自家的余粮交出来去纳税,百姓们把存粮都拿出来就无法应对每隔七八年来一遭的天灾,大灾一到阖家上下变成颠沛流离的贫民,即使没有田产也还要缴纳人头税,交不起税卖身为奴或者逃入山里做野人,只要被抓住那就得变成闾左的贱民,好端端的一家就这么完了。

  汉律太严酷,所以不敢行苛政,朝廷上下各级官僚为了让百姓过的更好,少一些被高利贷逼迫到家破人亡的例子,就不得不更加急迫的想办法解决种田难的麻烦。

  改变制度难免要毁掉黄老无为的体系,被压制的小官吏们失去制度的掣肘,一转头就会变成手持绞索慢慢勒死百姓的刽子手,但是百姓们解决贫困求温饱的难题还是得解决。

  解决的思路就在这不起眼的南庄。

  南庄村民是非常幸运的,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平阳侯曹时。

  自掏腰包搭建起巨大的水车和磨房,又悄无声息的为庄户们指了条养鱼赚钱的好生意,庄子里的男丁全都在长安城南的赛马场忙活着赚口粮。家里少了几个能吃饭的壮汉,一年下来无形中又节省出二十石口粮。

  相信要不了几年,平阳侯府下的庄子个个变成远近闻名的富庄。

  不声不响不急不躁。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夸功自傲,仿若春雨润物细无声。

  治国不需要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的长篇大论,治国需要一颗认真负责为人着想的良心。

简单来说,除了税收徭役以外能省则省。奉行官僚不惹事、百姓不生事的思想。家家户户各司其职,百姓们安居乐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