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1、正常舌

  2.淡白舌

  3.苍老舌糙苔

  4.淡白舌白苔

  5.淡白舌黑燥苔

  6.淡红镜面舌

  7.瘀斑舌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9.红舌花剥苔

  10.红肿胀舌

  11.淡红紫斑舌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14.淡红舌黄糙苔

  15.红舌黑腻苔

  16.红舌无苔

  17.齿痕舌

  18.裂纹舌

  19.裂纹舌

  20.红舌白腐苔

  21.红舌黄腐苔

  22.暗红舌焦黄苔

  23.红舌黄白苔

  24.暗红舌黄燥苔

  25.红绛舌黄黑苔

  26.红绛舌黑糙苔

  27.红色点刺舌

  28.青紫瘦小舌

  29.绛紫舌光剥苔

  30.淡白舌水滑苔

  31.红绛瘦舌

  32.红胖阏斑舌

  3.舌诊的注意事项

  (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附: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

  1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向蕈状**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2舌苔的变化与丝状**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1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2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3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4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5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1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2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五)望少儿指纹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1)三关:小儿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命关。(见图3-2)。

  (2)望指纹的方法:医生用左手把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使指纹明显,便于观察。

  (3)望三关辩别疾病轻重:指纹仅见于风关,表示邪浅病轻易治;至气关则病势较重,病邪较深;如由风关、气关透至命关,即指纹伸延到指端,所谓“透关射甲”,则病深而危重。

  (4)望指纹的色与形:正常的指纹,黄红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颜色的变化: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紫红色为热证;色青主惊、主风、主痛;色淡为虚证。

  形态的变化:纹色深浓粗大,为邪盛病重、指纹极细、色淡、多为正虚;纹浮为病在表;纹沉为病在里。

  图3-2小儿指纹三关示意图

  一般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越高,指纹的充盈度就越大,也就是越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的缺氧程度,缺氧越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越多,指纹就更显青紫。故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色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也变淡。

  (六)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

  (2)嗅气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

  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一)一般问诊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了解一般情况,可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可有不同的生埋状态和不同的病证,如麻疹,水痘,百日咳多见于小儿;青壮年患病以实证多见;老年人体弱久病以虚证多见,妇女除一般疾病外,还有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长江以南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蚕桑地区则多见钩虫病。矽肺、铅中毒、汞中毒与职业病有关。

  (二)现病史

  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

  1.问起病

  起病的原因、过程及症状,发生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发病的诱因。

  了解疾病的经过和主要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例如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加重还是减轻,性质有无变化,病程中是否经过治疗,曾服何药,有何反应等等。

  了解起病的过程,对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

  1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2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

  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3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2)问汗: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点。

  1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

  2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

  3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4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

  (3)问饮食

  注意询问是否口渴,饮水多少,食欲食量,喜冷喜热,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

  1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

  口不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多属虚寒证;

  口渴不喜饮,多为湿热;

  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属阴虚内热。

第三节命关。(见图3-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