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关宁铁骑 - 1第1/3段
一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九月辽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样浅显的道理崇祯却不以为然,做皇上的心里其实最怕的就是有哪个和尚太能干了,挑着挑着,就把他一口井都霸占了,所以,什么事,都得再找几个人来,大家一起抬,谁也别想吃独食!即——大搞神马所谓的“领导的艺术”,这种搞法,看似高明,其实未必,总以为人多力量大,每人搭把手,一定抬的又多又快,可事实上,这么做,多半都会砸锅!
对于“抗奴”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在大明抗奴的最前线——蓟、辽两镇,三个抬水的“和尚”——蓟辽督师袁崇焕、蓟辽总督喻安性、顺天巡抚王应豸,也已全部到位。
九月癸酉(15日),皇上有旨:“以预防边警,关外听督师袁崇焕相机战守;关内古北口、喜峰口等各路,着巡抚王应豸严督三协诸将,分地扼守,以匹马不入为功;总督喻安性暂住关门,东西策应,待警信稍平,即还驻密云!”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大明的“九边”防御体系,之所以称它为“体系”,是因为它是一个依托长城(辽东镇外无边墙)、严格按照“镇、协、路、卫、所”架构进行组织、管理,是一套层级分明、分区划片而又组织严密的军事组织。
“镇”相当于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协”相当于军分区,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副总兵(副将)。
以蓟镇为例,该镇东起山海关,向西经永平、迁安、遵化、蓟州、平谷、顺义、昌平,直至居庸关南面镇边城,绵延两千余里。蓟镇下辖东、中、西三协,每协又分四路,共计十二路,沿长城一线,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围京城,乃是拱卫京师最为重要的一个军镇,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师无虞。
由圣旨可知,一个督师、一个总督,一个巡抚,各管一摊,简单地说,山海关外,辽东,由蓟辽督师袁崇焕负责,攻守兼顾;山海关内,蓟镇,由顺天巡抚王应豸负责,重在防守;蓟辽总督喻安性负责东西策应,重在关内。
后世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明、金对决是一盘大棋,崇祯的这个战略安排,看似煞费苦心、无懈可击,然而它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敌人会动!
高明的对手,从来不会等着你去打他,而他却总是会寻找你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而且你拉好了架势,手是手,脚是脚,可就是没带脑子,你又怎么能协调、配合、反击呢?从战场全局来看,大明一方,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位于几大战区之上的前敌指挥部、没有一个最高前敌总指挥,来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三个和尚抬水,各行其是,注定“无水可喝”!
(注:按大明官制,督师、总督、经略、巡抚均为中央派往地方的军政大员,督师一般由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出任,相当于总理级;总督、经略常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副都御史衔,相当于部级;巡抚则相当于副部级或部长助理级;袁崇焕虽名为蓟辽督师,但非阁臣,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与蓟辽总督喻安性同为正二品,圣旨一下,袁崇焕实际管辖范围为辽东、天津、登莱(含东江镇)三地;蓟镇最高军政长官实为顺天巡抚王应豸。)
今日,蓟辽督师袁崇焕召集辽东诸将,齐聚山海关,召开上任以来的第一次辽东最高军事会议,布置辽东战守机宜。
辰时刚到,文臣武将早已齐集帅府大堂,众人分列坐定,正一起焦急地等待着袁崇焕的到来。
“督师大人到——”
随着一声洪亮的唱报,袁崇焕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官袍,在天赦的护卫下,从屏风后转入大堂,众人一见,齐声站起,一起拱手大声说道:
“参见督师大人!”
“诸位免礼。”
袁崇焕满面春风,一边还礼,一边又连忙招呼大家就坐。袁崇焕放眼望去,大堂里聚满了文臣武将,都是自己昔日的属下、与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班爱将,总兵祖大寿、赵率教等自不必说,更有何可纲、王承胤、刘永昌、彭簪古、徐敷奏、谢尚政等战将几十员,就是当年那个跟随自己从福建来辽东的小鬼头——罗立,如今也已是一位战功赫赫、威风凛凛的大将了......众人久别重逢,一个个自是喜与蓟辽总督喻安性同为正二品,圣旨一下,袁崇焕实际管辖范围为辽东、天津、登莱(含东江镇)三地;蓟镇最高军政长官实为顺天巡抚王应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