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崇祯裁饷 - 3第2/2段
各营士卒本已欠饷数月,今又遭盘剥,心中不平,遂于今年一月、二月前来遵化索饷,时蓟州兵备道徐从治、蓟镇总兵麻登云多方晓谕,乱兵始得归营;然王应豸不思对士卒善加安抚,反威胁予以裁撤,致使众军绝望,乃至各营于三月初八日,齐集遵化西门外五里,伐木立寨,树大旗于寨前,上书“赤心报国,饥军设粮”,鼓噪索饷。
王应豸见事情闹大,竟听信中军潘立勋奸计,令人在饭饼中下毒,欲尽杀数万士卒!众军察觉,愤然而起,必欲捉拿潘中军,并索全饷。众官无奈,只得给饷三月,众军得饷,犹不肯退,必要王应豸发下赦免誓书,以防朝廷“秋后算账”。
后蓟辽总督喻安性带兵由关门赶至遵化,将首恶九人正法,并晓谕众军,兵乱始得平息。
众军虽已归营,然各营听闻“裁汰”之事,人心不安,情势仍万分危急,臣侯恂恳请皇上,速派大臣,妥为料理此事!”
“皇上,顺天巡抚王应豸抚驭无方,致生兵变,实在是罪大恶极!”
“朕本欲令他们裁汰冗兵冒饷,哪料想却成了此等蠹虫的生财之道,王应豸克饷虐兵,罪无可赦,此等祸害还留他作甚!
传旨,即刻命锦衣卫星夜赶往遵化,将王应豸锁拿进京!”
“东江毛文龙还没有奏报吗?”
王承恩刚从锦衣卫镇抚司回到乾清宫,崇祯便急切地向他问道。
“回皇上,海面解冻不久,想是再过几日,毛文龙的奏报就会到了吧......”
“现各镇汰兵裁饷俱已报朕,独他毛文龙迟迟没有动静,是何道理?!”
这段时间以来,毛文龙俨然已成了崇祯的一块心病,制又制不得,召也召不得,真正是有些无可奈何,自己有心裁剪东江钱粮,可是前两日,又收到袁崇焕的奏疏,力为东江申辩,崇祯左右为难,思虑多日,竟不知该如何批复......
袁崇焕在奏疏中说,“登莱道王廷试说东江有兵马两万八千,而毛文龙自己说东江有兵马十数万。臣已多次派人暗中查访,据臣所查,东江兵马实无十数万之多,但也未必只有两万八千之数。只因岛中辽人甚多,辽人亦兵亦民,难以清查。岛中地方狭小,辽人众多,又岂能尽数召而为兵、养之岛中?为今之计,臣当妥议东江当用多少兵马?能养多少兵马?在两万八千之外,其余辽人可安插关外,给与土地,自为屯种,以为军民两便。”
“王承恩,你看那袁崇焕的建议如何啊?”
崇祯又思虑片刻,便开口向王承恩问道。
“回皇上,此军国大事......奴才愚钝,怎敢妄加评论......”
“说吧,你就随便说说你的感觉,朕恕你无罪。”
“是,那奴才就放胆直言了......”
王承恩手捧拂尘,先是在崇祯背后躬身施礼,然后便直起身子,缓缓说道:
“皇上,如今那毛文龙拥兵海外,渐有尾大不掉之势,自上次毛文龙解送阔科进京以来,毛文龙种种言行,多有可疑之处,其心叵测,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
为防不测,朝廷正该设法对其加以节制,如今皇上谕令各镇汰兵裁饷,此正是节制毛文龙之法,如今,袁崇焕欲令毛文龙将岛中辽民安置于关外,奴才以为,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将辽人迁往关外,毛文龙便不能借口兵多,再向朝廷多索要钱粮;辽人在关外屯田,又可解我关宁钱粮不足之困;将辽人尽数迁往关外,毛文龙兵马则不难核定,朝廷到时只需按额发饷,便可将毛文龙牢牢控制于朝廷手中,使其无能为害。”
崇祯听罢,点了点头,“嗯,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不过...倘若毛文龙不肯将辽人迁往关外,又待如何?”
“回皇上,奴才猜想......那袁崇焕既然向皇上提出此议,想必他已有成算,皇上不如就责成袁崇焕,令他设法妥为处置便了。”
“好,就依此议!即刻传旨袁崇焕,令他妥为处置东江事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