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臣斗法 - 2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二

  郭德纲有段话说的好:“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科学家当然可以不鸟这样的胡言乱语,但问题是,如果说这话的人掌管着你那个项目的立项、审批、经费、评审,甚至你的职称评定、升职、加薪......你还敢不鸟他吗?那你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觉得,不会的,哪有那么倒霉会碰上这样的事,嘿嘿,从历史上看,但凡要做事,基本上都逃不过“墨菲定律”,你总会碰上这种最坏的情况,现实的悲哀即在于此。

  历史和现实中,我们从来就不乏那些自以为是、总喜欢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清流党”、书呆子和“网络喷子”,他们不务实事,不识大势,不顾实际,却总以仁人志士、“道德圣人”、“爱国者”、“天下第一聪明人”自居,鼓唇摇舌、对做事之人口诛笔伐、横加掣肘,国家多少事,都败于此辈之手!

  比如,大清朝的帝师翁同龢便是一例,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奉旨去向李鸿章质询,李怒目而视,半晌不说话,慢慢转过头才说:“平时请款就遭诘难,一出事情就来问兵舰,兵舰果真可以依靠吗?!”

  翁说:“事情真的紧急,怎么不再请?”

  李说:“政府疑我跋扈,谏官告我贪婪,我再请下去,今日还有我李鸿章吗?!”

  翁同龢无言以对,从此再也不敢言战。

  清朝如此,当然,大明朝的败亡,又哪能少得了这种人的贡献呢?!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闰四月,紫禁城文华殿

  “陈爱卿,袁崇焕与朵颜互市一事,可有查清?”

  右春坊右中允陈仁锡已从辽东回来,此行他乃是奉旨调查高台堡卖粮一事,前后行程一个多月,昨日才刚刚回京。

  陈仁锡乃翰林出身,现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正五品,别看品级不高,可却不敢小觑。大明朝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能在大明朝掌管最高权力的人实际上都是出自这样一批人,他们往往没有在地方或各部锻炼的经历(注:被外放任职或去各部的都是名次靠后的二甲进士和三甲同进士,如袁崇焕、孙传庭等),缺乏处理具体事务的行政或军政经验,很多人在翰林院可能一待就是十几、二十年,每日和各种文案打交道,或担任讲读、或编修《实录》、或起草诏书,实为皇家文秘,所以,又常常被称为“词臣”,而詹事府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秘书机构。

  陈仁锡除了担任皇家高等秘书外,还兼任了武举会试主考官一职。

  早朝开始,崇祯上来就问陈仁锡,陈仁锡不敢怠慢,赶忙出班回奏:

  “回皇上,臣出使辽东,前往高台堡,现已查明,那朵颜苏布地确实暗通东奴!臣在高台堡,见朵颜三十六家为察哈尔买妇女,为东奴买米、囤积窖藏。

  时又有宁远武举王振远、陈国威两人前来告臣,说:“苏布地居于关外,表面上好像仇恨察哈尔,实则与他亲昵,苏布地又与东奴通婚,两家交好。”

  两人又说:“苏布地在宁远关外有六七千人,来高台堡开市的只有两千人左右。”两人建议臣,何不效法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故事,趁苏布地不备,乘夜掩而杀之!又说,东奴在朵颜处约有四百余名哨探,都不带弓矢,察哈尔又远在漠外,必驰援不及,我乘夜杀之,必可成功!如此,则祸患可除,不然,待到秋冬时节,东奴来犯,必舍辽而攻蓟、宣,到那时,惹动天下兵马,则大事坏矣。

  臣闻二人之言,心实壮之!臣以为,此举东可以断绝东奴窥伺,西可为察哈尔泄愤,内又可消除我大明肘腋之患,实乃“一举而三捷”之法!臣遂与关内道梁廷栋密会协商。

  梁大人闻之,大赞此计,只是苦于关兵脆弱,难以出击。臣又提议动用关外前屯等处兵马,然督师终是不允,臣也只得抱憾而归,回报皇上。”

  (注:傅介子——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人,西汉时期大臣、外交家。汉昭帝时,西域楼兰、龟兹勾结匈奴,反覆无常,傅介子奉节出使、谴责楼兰,设计诛杀了楼兰王安归,因功获封义阳侯。)

  “皇上!陈大人所说多有虚妄,皇上万不可轻信!”

  陈仁锡话音刚落,早有一位青年官员挺身而出,众臣看去,见是兵科给事中钱家修。

  钱家修,浙江秀水人,乃是贡士出身,虽非进士,但为人直言敢谏,更因其在新皇即位之初,敢于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破格起用。

  “哦?陈大人所说有何虚妄?”崇祯当即问道。

  “回皇上,陈大人所说,有诸多于情、于理、于实际不合之处,恐非实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