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袁崇焕进京 - 3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三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兵部

  “王部堂,今日转到我职方司两份调令,卑职甚是不解,特地前来向大人核实!”

  一大早,一位中年官员就急匆匆地来到兵部大堂,参见已毕,来人便向正坐在堂上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大声问道,说罢,又将公文呈到王在晋手中。

  “呵呵……原来是余大人啊,来人——给余大人看茶!”

  王在晋一边招呼来人坐下,一边接过公文,拆开封皮,仔细看起来。

  来人四十开外,头戴乌纱,身穿蓝色官袍,中等个头,五官端正,气度不凡,原来正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兼太仆寺少卿——余大成(字集生,号石衲,江宁人),而他拿来的那两份调令,一份是调登莱总兵杨国栋改任浙江总兵;另一份则是调昌州兵备道孙毂改任关内道,而原议关内道沈棨改任昌州兵备道。

  (注:兵备道——明弘治年间,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全称为

  “整饬兵备道”,兵备道隶属于总兵;

  关内道——天启元年,设立“山石关内道”,简称山石道或关内道,

  管辖山海路(今山海关)、石门路(今抚宁县石门寨镇),

  该道员一般挂山东按察司佥事或者副使衔,袁崇焕、张春、

  梁廷栋、杨嗣昌都曾先后出任该职;

  昌州——今属重庆辖区)

  这时,王在晋已看完公文,抬头向余大成问道:“这两份调令正是本部堂下令签发,余大人有何不解?”

  “王部堂,登莱总兵杨国栋任期未满,为何要调任浙江?”余大成问道。

  王在晋先是端起手边的茶碗,抹了几下,这才慢悠悠地说道:

  “余大人,现东南有郑芝龙横行海上,福建巡抚熊文灿熊大人正欲剿灭此贼,然郑芝龙狡诈,为防止此贼流窜他省,本部堂特调杨总兵前往浙江协防。”

  “部堂,此议不妥!”余大成闻言,马上说道。

  “有何不妥?”王在晋将茶碗往桌上一墩,大声反问道。

  见王在晋有些不悦,余大成索性也不顾了,只管向上大声申辩:

  “现我大明当务之急乃是收复辽东,而登莱水师则是复辽不可或缺的一支海上劲旅,与东奴相比,郑芝龙不过是癣疥之疾,且熊大人前已有塘报,郑芝龙早有归顺朝廷之意,熊大人对其也正在招抚之中,东南之患不日便可了结,登莱要地十倍于浙江,杨总兵久历辽海,能征惯战,正该留驻要地以备大用,如何便要调他去浙江清闲之地?”

  王在晋抓住话头,也马上作色道:

  “浙江如何就是清闲之地?!现东南正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郑芝龙,我等岂可疏忽大意?!福建、浙江两地俱是此间要害,必得能征惯战之将来镇守海疆!辽东方面,有毛帅坐镇东江,足以牵制东奴,登莱不过作为预备罢了,正该将杨总兵调往浙江要地!”

  余大成见王在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便又问道:

  “杨总兵现为蓟辽督师袁大人、登莱巡抚孙国祯属下,袁大人现已到京,将杨总兵调往浙江,部堂可有与两位大人协商?”

  “总兵调遣责在兵部,难道我这个兵部尚书还没有这个权力了吗?!”

  王在晋斜眼看着余大成,冷冷说道。

  两人的话越说越僵,余大成心想,自己毕竟是下属,便沉默片刻,压了压心头的火气,才又继续说道:

  “部堂大人,这第二份调令更是蹊跷,昌州距离山海关遥遥四千里,且两地一在西南,一在辽东,俱是今日至为紧要之处,却如何要将孙毂和沈棨二位大人进行对调?如此调遣,来往几千里,光行程便要数月,如今西南平叛、辽东抗奴,两地军情何等紧急,如此调遣,岂不误事?!”

  “这个…这个……”王在晋一时语塞,好半天才又嘟嘟囔囔地说道:“本部堂乃是因材调遣,二人虽俱是能臣,然才有不同,西南、辽东两地战守又情形各异,故本部堂不过是量材施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