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好奇、分野、西涯第2/3段
因此他立刻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三个人可以隔着一道帷幕,与那些穿越者们交谈。
可是这交谈一开始,湛若水和王云就都愣住了。
也许是在锦衣卫培养出来的习惯,这些创业者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顾问思路。
一旦有人询问,他们总是能够竹筒倒豆子一般,将各种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吐露出来。
在听到玻璃二字之后,穿越者们立刻从古罗马时代开始讲起,然后是欧洲那块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在玻璃制作工艺上的分野。
在几百年之前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玻璃制造,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区域。
北方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英格兰和波西米亚,南方则主要是意大利。
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艺传统有所区别。
北方在罗马帝国衰亡之后,偶尔残存下来的玻璃做法大体只能躲在森林覆盖较为稠密的地方。那里的玻璃沙子大体还是沙子,但另外一些辅料就得额外想办法。
因为他们常用的助熔剂,原本是和罗马帝国一样的,通过燃烧海生植物所得到的苏打。
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这并不会限制植物的来源。
把你家多肉烧了,也是会产生苏打的,甚至这种变化,揭示了刀耕火种为什么可以肥沃土地的原因。
当然这种肥沃力度是有限的。
不过在玻璃熔融的时候,碳酸钠似乎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北方人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就地取材,用他们当地林区的植物来进行玻璃的制作。
在北宋中后期的时候,山毛榉这种中国的北方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植物,成为了欧洲北方地区制作玻璃的重要灰烬来源。
而著名的冶金学之父阿格里克拉,则在他的著作当中提到过类似的情况。
“……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树汁液,就用两份橡树、冬青、硬木或土耳其橡树的灰代替。如果这些都没有,就用山毛榉或冷杉的灰,混合一份沙子或者砾石,并加入少量从咸水或海水当中提取的盐以及微量的锰,然而用后者支出的玻璃不是很白很透明。”
这段话可能是因为近期被关注的过于频繁,竟然有穿越者能够成段的背下来,以至于王云和湛若水当场就取出纸墨来,把它原文抄走了。
在感叹这位所谓大国工匠的记忆力之后,一旁的安磐终于忍不住,请教了几个基本的问题。
“这个阿格里克拉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冶金学之父?难道我大明就没有冶金吗?”
这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不好回答的,因为旁边还有锦衣卫虎视眈眈,所以他们不敢说些对大明不敬的言论。
不过,阿格里克拉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厚照同时出生于1490年,说起来他和大明也确实有一些缘分的。
因此可以拿出来用于缓解这种莫名的紧张。
而且,此人的名字,就连皇帝陛下也是知道的,因为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被人在皇帝面前提及。
他的学术著作,若非还没有写成,一定会成为大明朝重点引进的目标。
但即便如此,也进行了相关著作,也早早的被各位穿越者们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这自然是让文人们颇不满意的,甚至后来皇帝怀疑。那就是李东阳发起试探的动因之一。
不过,人心是最难猜测的东西,哪有这些实际的工艺来的清楚明白。
也难怪,有人宁愿沉浸于其中,做一个人世间的傻子,也不愿意浪费心神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但穿越者们是暂时没有资格活得如此单纯的。
因此,阿格里克拉这个人。在被介绍到明朝的时候,必须小心的加上“他是个凡人,而不是孔子”的光环。
从工艺进步的角度讲,他确实还是个凡人,因为它的认知都是比较基础的,甚至有很多错误。
当然,对比之下的孔子也类似出现过不少问题,之所以会强调是类似是因为没有人敢于提及。
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不过,在得知那位冶金学之父如今只有太子班大小的时候,安磐还是问出了锦衣卫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那他是怎么写出……”
在感叹这位所谓大国工匠的记忆力之后,一旁的安磐终于忍不住,请教了几个基本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