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旧都复,星落惠陵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魏延得悉司马懿竟然在他眼皮底下分出了兵马后,顿时觉得羞恼难当,当即便不顾幕僚的劝说,亲自持刃带着部曲杀入了魏军阵内。

  他不是鲁莽。

  而是胜券在握,是想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们奋勇,尽早将此处的战事结束好赶去收复旧都。

  近十日来,司马懿以六万兵马与他鏖战,亦只不过是战成了势均力敌,而今他分出了两万雒阳中军,尚能抵御汉军的勇锐吗?

  在兵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他魏延竟连必胜的把握都没有?

  荒谬!

  事实上亦如此。

  在他身先士卒后,魏军也迎来了节节败退,战线缓慢但却稳定的往司马懿大纛所在逼近。

  因为魏军的士卒也发现了,他们的大都督将兵力调拨走了,因而也迎来了士气低落。

  就连司马懿自身都没有什么战意了。

  对于他而言,他也没有继续坚持的理由。

  算算时间,他分出的兵马已然与从郿县赶来的汉军遭遇厮杀,亦是让秦朗部能顺利冲破汉军的包抄战术归去了长安。

  事已然,又自知必死,又何必多做挣扎呢?

  因而,他也没有刻意的收拢士卒、激励他们死力鏖战,更没有在汉军旌旗越来越近时让部曲护卫逃亡。

  甚至,他都不愿意再关注战场了。

  只是微微昂着头,默默的看着绣着“魏”字的旌旗,眼神中不悲不喜,更没有什么不甘或者愤慨。

  是啊,他应该愤慨的。

  从继任雍凉都督开始,他一直呕心沥血、尽忠职守,但最终却是迎来了天子的猜忌与朝野的质疑,还要落个兵败身死的身后名。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点——

  被逆蜀所败的,并非止于他一人!

  如先前的曹真,尚有无数为魏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的宿将,但兵败的骂名最终却是令他一人担之!

  时也,亦命也。

  唉,悠悠苍天,何故苛我~

  司马懿昂头看着暮秋时节异常晴朗的苍穹,看着白云苍狗的变化无常,心中悄然叹息了一声,亦缓缓的耷拉下了眼帘。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战事结束。

  魏雍凉都督司马懿临阵身死,麾下将士或死或降、全军覆没。

  而斩将夺旗后的魏延,只留下副将督促士卒收拢降卒与打扫战场,不顾疲惫亲自带着万余士卒赶来长安城下。

  随他而来的,还有没有参与追击的、垂垂老矣的吴班。

  “我虽老迈,亦能任旧都城墙之上的执旌郎!”

  他是如此对魏延说的,带着满脸的亢奋与满目的激动莫名。

  对此,魏延畅怀大笑。

  就是笑着笑着,便徒然觉得眼鼻有些发酸。

  北伐了那么多年,大汉诸多老臣中,有机会进入长安旧都、看着大汉旌旗飘杨的人,已寥寥无几矣.......

  待他们赶到了长安城下,姜维便引兵去左冯翊主事了。

  因为长安城易主已无有悬念。

  先前魏国在关中的戎兵约莫十一万,司马懿引了十万赶去决战,再扣除护粮道与增援泾水河谷谷口的兵力,长安城内仅有一千戎卒与三千郡兵戍守。

  虽说,有高厚皆七丈的城墙作为庇护,且粮秣辎重皆充足,以这些兵力戍守城池数个月不在话下,甚至一年都未必被攻陷。

  但这一切的前提,需建立在外有援军的情况下。

  当秦朗引兵临城而不入、司马懿尸首与大纛被汉军送来长安城下招降时,城内将士皆不复有负隅顽抗之心。

  无他。

  他们都知道,不管他们坚守多久魏国都不会有援兵来了。

  只不过,长安守备、领京兆太守的张缉不降。

  因为他先父张既乃是魏国名臣、备受魏武与魏文厚恩,更因为他的女儿已经定下了亲事,将要成为魏国的齐王妃。

  曹叡收养的宗室子有二,分别乃齐王曹芳与秦王曹询。

  虽然曹芳的年纪比曹询小了一岁,但更受天子的喜爱,尤其是曹询身体不佳、常年疾病不断,因而魏国上下都知道曹芳才是魏国的第三位帝王。

  于公于私,他都没有投降的理由。

  因而他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觉得大势已去的郡兵,在汉军的招降下打开了城门,令他求仁得仁。

  至此,大汉复旧都!

  除了潼关与武关之外,全据关中!

  捷报传回蜀地时,丞相刚踏入成都的地界,正在天子的陪伴下往先帝惠陵而去。

  得悉丞相归来的天子刘禅,出百里迎接。

  他对丞相归来很讶然。

  因为他知道丞相为还于旧都付出了多少心血,所以弗能理解,为何丞相不进入关中、登上长安的城墙呢?

  对于他的疑惑,丞相只是笑了笑。

  有些事情不必说透。

  对于丞相而言,有魏延等人进入长安,就足以告慰所有失志兴复汉室的老臣了;而兑现当初在先帝崩殂时许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承诺,他不能假他人来谒惠陵。就如在《出师表》中所言的“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样,他想亲自前来告诉先帝一声,他不负托孤之重......

  始于托孤,终于还旧都。

  善始而克终,此生才是不复有憾。

  丞相没有给天子讲述缘由,只是一味的交代着后事。

  如还于旧都后,大汉务必要休养生息,让饱受征伐之苦的将士休整的机会、让民生慢慢恢复;比如在他之后,大汉的兵权当如何划分、执掌中枢的人选以谁更好;还有细细叮嘱天子如何做一个明君,等等。

  此外,还叮嘱了留在蜀地的蒋琬等人以及抽空见了赶来的妻儿。

  待到关中捷报传来,苦苦等候的他也终于可以往惠陵而去了。

  先帝的惠陵规模很小,前来拜谒的士庶乘车骑马至三百步都不算大不敬,但这短短的三百步,亦令早就行走不便的丞相走得很艰难。

  前一百步的夯土路,在天子刘禅的搀扶下,拄着杖的丞相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待踏上了石路,百步之内丞相不得不停下休息了好几次。

  此时,天子终于忍不住。

  挥手将身后侍从护卫皆遣开后,便在丞相面前矮下了身子。

  出声道,“我负相父过去吧。”

  丞相微愕,旋即,含笑摇头回绝,“不可。陛下乃天子,岂能负老臣哉。”

  “先帝曾谓我,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天子刘禅没有直身,继续劝说道,“今我于先帝陵前负相父而行,乃尊先帝之言也,有何不可?”

  闻言,丞相轻笑出声。

  好一会儿,才轻轻颔首,“好。”

  早就瘦削的丞相很轻,百步的距离也很短,正值壮年的天子很快就到了封土陵碑前。

  轻轻放下丞相,天子后退一步给先帝陵碑行了一礼后,才对丞相说道,“相父,我在不远处候着,若相父有事,挥手召我。”

  言罢,便返身而去,很体贴的让丞相独处。

  丞相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他远去背影的目光很是欣慰。

  直身,弃杖,整理衣冠,很艰难的很恭敬的给先帝行礼罢,丞相缓缓坐在了陵碑前,默默的看着“汉昭烈皇帝之陵”字文。

  来之前,有许多话语想说,到了以后,一时之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沙....沙沙......

  秋风缓缓拂过翠绿的松柏,带着其他树木的落叶飘零,斑驳了落在陵碑前的阳光,亦迷离了丞相的视线。

  恍忽中,陵碑前的光影勾勒了一群人的宴席。

  犹如昔日赤壁之战后,刘章遣法正与孟达来荆南公安请援,先帝临入蜀前的宴会。

  关侯,张飞,赵云,庞统,马良,法正,糜竺,简雍等人皆在座,带着未来可期的热枕,杯觥交错,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还是陈到在门外戍卫着,还是黄忠、魏延与霍峻等人在军营内约束士卒,各司其职。

  秋风轻轻的吹着,继续摇曳着阳光与树影。

  丞相的目光依旧迷离着,让笑意慢慢爬上了嘴角,也让一缕灰败之色隐晦的爬上了脸庞。

  方才艰难行走而呼吸急促已然缓和了,但却变成了无力且气少。

  不知过了多久。

  眼帘变得越来越重的丞相,头也在慢慢下垂着,嘴角笑意依旧不减,呼吸却是慢慢变得几不可闻。

  骤然间,风止住了。

  陵碑前的光影陡然被定格。

  丞相亦勐然睁大了眼睛,微微昂起了头。

  他看到了,在那光影迷离的席位中,原本雄壮俊朗的赵云勐然间变成了在汉中病榻上年迈衰老的模样,依稀中还是在喃喃着“北伐功未竟,先帝愿未全,一切丞相劳之”的话语。

  亦让丞相的呼吸变得急促了起来。

  呼....

  呼....呼....

  对了~对了~

  只顾着追忆,却是忘了告诉先帝了!

  勐然醒悟的丞相,将目光落在了陵碑上,努力在急促的呼吸中发出话语。

  “陛,陛下....”

  “臣....”

  “臣....不负....托孤....”

  “托孤之重。”

  话落,丞相眼中闪过一缕如释重负,头也沉沉的耷拉了下去。

  此时,秋风再起,先帝陵碑前的光影再度斑驳,那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宴席依稀再次出现。

  唯有的不同,是先帝身侧还多了一席位。

  在座的那人丰神俊朗,峨冠博带白衣如雪,正将琴搁置在膝上拨弦而歌。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