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泾州城王珪弹琴第1/3段
南威州被攻陷后,西夏朝野震动。李元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野利遇乞主张快速出兵夺回,杨守素则主张暂时与宋廷和谈,两人各有说辞,相争不下。
中书令张元奏道:“皇上,宋军虽锐但已是强弩之末,今冬异常寒冷张亢才有机可乘,若急于反攻则胜负难料。不如开春后攻打延州,宋军必调张亢回援,我军收回南威州就有事半功倍之效。”李元昊深思再三,同意张元的策略。
黑风僧深感愧疚欲辞去国师,李元昊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国师毋需自责。善战者不争一城之得失,你开春后继续领兵攻宋,一雪前耻!”黑风僧跪地谢恩,发誓道:“皇上洪恩浩荡,臣下若再败当自戕于战场。”李元昊令杨守素为攻打延州谋算,准备打一场大仗。
张亢占领南威州后,急从南牟会城调兵固守,他料想此时西夏必不会攻打南威州,但南威州与渭州相隔数百里,补给之远也令他对此忧心忡忡。狄青下令兵卒煮水沿路泼地成冰,以防西夏骑兵突袭。
张亢令葛怀敏守南威州,自己带众将领回渭州。返回途中,在紫金寺行香祭拜,取出钉在地上的铜钱,有好事的僧人一看,铜钱上两面都是‘天圣通宝’,方知是狄青为鼓舞士气有意而为。张亢自是事先就明了。
回渭州后,张亢行文兵部,举蒋卫、任怀亮为御武校尉。张亢夜袭南威州很快传到京城,仁宗圣心大悦,厚赏各有功将领。
有一日,张焉若在绣锦帕,石慧看她画的底图精美绝伦,觉得很眼熟,便问:“你的刺绣是和谁学的?”张焉若说:“我小时候在京兆府,常看临家姨娘刺绣便记下了。”张焉若告诉石慧,她的祖父张复原是朝中官员,父亲张迪曾在京兆府的长安县任县令,后来去涪州任知州,她们一家都留在长安县,后来父亲病故才和外祖父来渭州寻亲。张焉若说着说着珠泪双流,石慧也深有同感,两人相对伤神也互相慰藉。傅清进来后才抹干眼泪,教石慧刺绣。
张亢第二天带上石慧去泾州私访,路上两人同骑一乘,恩爱无比。石慧告知张焉若一家身世,张亢对张复和张迪都有耳闻,感慨道:“没想到周济之人竟是朝中贤良之后。难怪张载才学过人,毕竟家学深博!”
泾州在渭州东,相距百余里。两人一路赏游,时而上马急奔,感受驰骋之快意;时而缓缓徐行,耳鬓厮磨;时而下马踏步,看尽陇原景色。
骑马到泾州本是一个时辰路程,两人竟从早上走到日暮,住进了泾州回中山下的驿站。
驿站的楼上有一处茶阁,张亢和石慧要了一些酒菜,两人对坐小酌,惬意无比。此时城外传来一阵钟声,张亢讲:“泾州是北方佛国,北朝时满城宝刹,南北两山石窟绵延几十里。此钟声定是城北龙兴寺,乃唐时武曌敕建,因供奉《大云经》故名大云寺。”
张亢喝了几杯,望着窗外灯火阑珊,不禁感慨而吟:
纵横千里刀未收,
良人陪我过泾州。
且做陇原凭吊客,
看尽回中山外楼。
石慧从汴梁回来后,先祖功业时常萦绕于怀,也和了一首:
伫望故国夜苍茫,
回中山前独怆然。
恁愁江南兴替事,
竟惹悲伤泪成行。
吟诗触动石慧伤怀之处,她取出笛子,吹了一曲自己谱的《故国》,边吹奏边双泪涟涟,曲声婉转低蹙,犹如雨过竹林、夜听海潮。驿站不少客人索兴围过来聆听。此时,驿站外有人弹起弦琴,琴声琅琅凄切,大有相和之意。张亢站在石慧旁边,手搭在她的肩》故名大云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