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三国传奇》的历史背景第1/2段
关于《西三国传奇》的历史背景
一、早在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区域就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属古代“西南夷”的濮人系统。存在时间大约自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76年。其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据历史学家考证,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其鼎盛时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大致统治范围南至西双版纳西至怒江,北至横断山脉,东至洱海一带,是西南夷的霸主,更重要的还是昌邑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哀牢国可谓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昌邑历史上著名文明古国之一。
在传说中哀牢古国的开国君主为“九隆”,乃东海龙王之幼子,故哀牢崇拜龙阳神,以龙为图腾,并有著名的九隆神话。该神话早见于《风俗通》和《华阳国志》中所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囗,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这便是哀牢第一王——“龙(lōng,隆)阳王”的来历,从而形成了流传民间的开国神话,“龙生九子”传说便由此演变而来的。据说,遗留在哀牢群山中的花腰傣即九隆兄弟中一支。
关于”哀牢”一词的由来颇有争议,然而广泛认可的说法是“酒文化”一说。为“哀”是指酒或酒的气味。如:在“哀牢人”的后裔中今属缅甸地界上的“嘎喇”,其现在把水叫做“ye”(拼音记音,近似昌邑方言的“也”),把酒叫做“aye”(近似昌邑方言“啊也”)。“a”与“哀”一脉相承,经过二千年的语言发展和变化,其发音口形、时值、共鸣区、用气差异仍然极小,显然,“哀”就是指酒或酒的气味。“牢”,与“醪”同音,如果是汉族对其的称呼,可以认为是转音注释,即以谐音转注其“哀”。如果是这样,“牢”也是酒或酒气。古代“哀牢人”的老邻居“越人”的后裔傣族说酒,至今其音仍然是“牢”,可见,“牢”也可以是“越人”说哀牢人“爱酒”。如此,“哀”也是“酒”,“牢”也是“酒”。“哀”是哀牢人自己说“酒”,“牢”是越人和汉人说“酒”。“哀牢”,就是好酒、善酒的人。由此可见,保山人至今仍好酒善酒,并非无源之水,其“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颇具历史文化底蕴。
二.“哀牢国”的设立和“哀牢夷”的形成
汉武帝时派人为开通西南夷地区,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于公元前209年派兵渡过兰沧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韦二县”。这次军事扩张使得哀牢全盛时期结束,国势衰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部落酋王贤栗遣使内属。东汉王朝于是封他为“君长”,并把益州郡所属六县划出成立“益州西部属国”,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哀牢古国”。哀牢国设立的18年后,即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哀牢王,派其子献国于东汉,其时哀牢共有5万户、55万余人。东汉政府以益州六县与哀牢地设立永昌郡,以哀牢王为部族君长,另派官吏进行行政管理,哀牢史称此一事件为“柳貌丧国”。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哀牢王柳貌举国“内附”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行列,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旁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宫廷庆典。“绥哀牢,开永昌”,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事,柳貌顺应历史潮流,理应史评为“功不可没”。而后汉肃宗建初元年(76年),类牢继位为哀牢王,起兵反抗东汉,为东汉击破,类牢结果被杀。自此之后,哀牢不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出现。
哀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