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三国传奇》的历史背景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三.由哀牢古国、哀牢夷所形成的“哀牢文化”及其影响力

  哀牢古国其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宜人,矿产丰富,林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发展农、林、牧、矿产和各种手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等史籍都记载说,这是“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和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等珍禽异兽。勤劳、勇敢、善良的哀牢民族,能歌善舞,富于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从考古发扬成果看,哀牢古国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

  哀牢地域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实为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昌邑早期智人。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畅想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了。

  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故地历史文化的源头,已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了远古的辉煌光彩。哀牢古国因历史太过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但由其衍生的“哀牢文化“却能从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中能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如:哀牢的龙神崇拜和龙图腾文化,在保山一些含“龙”字的地名中可看出其身影,像龙陵县的县名“龙陵”及所属乡镇名“龙山”、“龙新”、“龙江”等;再如:保山的“蒲缥”和“瓦窑”两地名就源自哀牢夷中的“蒲人”和“卡瓦”两族名。蒲人即后来的崩龙(即德昂)和濮曼(即布朗)两族,卡瓦即后来的“佤族”,它们各自都信仰九隆神话、龙阳传说和龙树图腾崇拜,从而形成哀牢文化中的子文化成分——“蒲(濮)人文化”;另外更为明显的还有隆阳区的区名“隆阳”,也正是取自九隆神话和龙阳传说中的“九隆”、“龙阳”二名,这一点仅从隆阳区市中心雕塑的外型上便可看出。

  哀牢古国孕育了永昌郡,永昌郡最后又孕育了保山。哀牢古国虽早已被历史所尘封,但其却在一直影响着保山的历史和文化,哀牢古国的各代哀牢王,其为国家的统一、滇西的发展乃至昌邑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