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篇 印度印象片段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按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蹂躏甚至杀害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总体上十分悲惨,普遍低于贫困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约为1.6亿,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在他们之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饮用水。

  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印度种姓制度难改,究其原因有三:首先,种姓制度原本就是印度教教义的一部分,几千年的灌输,早已扎根在人们的思维之中。其次,反对阻力大。在近现代的印度,反对给予贱民较高地位的势力一直存在。因为毕竟印度还有好几亿来自中高种姓的群体,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中高种姓的年轻人也面临就业、升学的巨大压力,不能因为保护低种姓,而过度损害其他种姓的利益。再者,尽管种姓制度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在目前印度的议会制政治体制下,种姓在政治中的作用却在不断加强。无论是保守势力,还是左派政党,无不在某种程度上被种姓因素所驱动,使得原本代表身份和等级的种姓,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利益集团。

  种姓制度在印度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原始种姓和贱民内部,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这一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展却一直比较迟缓,这与种姓制度有莫大的关系。印度独立后,政府宣布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制度在社会中已根深蒂固。直至今天,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要完全清除种姓制度的遗毒,踏入文明社会的轨道,印度人民任重道远。

  八、对立统一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印度这样充满如此众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在印度,处处能发现对立统一的存在。印度大街上,汽车穿行,牛车也夹杂其中。印度人向来安贫乐道,却也追求不义之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世纪末曾游历印度,以大文豪的才华在结束时长叹道:关于印度的任何一个判断如果是正确的,那相反的判断也一定是正确的。可见印度之矛盾与复杂。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很适用。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对立统一体。印度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947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同时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选举制,议会多数党组阁,但现实中政治又明显受家族、种姓、宗教因素左右。经济总量已超过万亿美元,跻身世界前十强,但以人均计算则刚过1000美元,全球排名在130位之后。印度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数量在亚洲独占鳌头,但印度的贫民窟、赤贫人口数字也是全球第一。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业、制药业、服务外包业等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发展迅速,同时停水停电、假药泛滥、交通阻塞也是城市日常生活的现实。

  印度人总是令人迷惑不解——他们矛盾得如此和谐。他们甚至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因为他们对统一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永不寻求统一,而是让矛盾双方——狂欢与苦行、圣洁与罪孽、创造与毁灭——对立而且并存。而这一切,源于征服者雅利安人(婆罗门)与被征服者达罗毗荼人(其他种姓)的对立和并存。征服者既不消灭被征服者,又阻止任何一方与对方同化,而几千年来这条种姓隔离的禁令竟得到了如此彻底的执行,实在是令人震惊的奇迹。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