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篇 中国和印度从古老走向新兴第2/2段
回想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亚洲的攻势。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和印度相继沉沦!然而,东方的日本却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骤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希望!回望日本的图强之路,给人以诸多启示。现在的中国和印度,似乎一同实现着日本当年的振兴之梦,而且正当壮年!只是道路殊有不同。
两国虽然同是文明古国出身,但是,印度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印度,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保留下来了,但更多的留在了古印度,而不是今天的印度,一个没有得到历史传承的文明已经失去了文明古国的意义,现在印度不过是经过西方殖民后被西化了的印度,已经没有了原版文化的精髓,有的不过是一个外壳,他们的真正思维和价值观都已经是西方的,而不是印度自己的。印度虽然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但却继承了西方的殖民思想和霸权思维,与创造佛教的古印度文明已经是天差地别了。两个文明古国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和平相处的历史后,在殖民者的侵袭和教化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在的印度虽然还保留了一些精神上自足自安、与世无争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贪婪与欲望,是对权力的的追求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从新印度建国之初就设定了它的基本国策:立足南亚和印度洋,争霸世界。在印度的政坛中充满了大印度斯坦的理想和追求,印度的执政目标也是以此为目的的,与中国的振兴中华、平等互利、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世代友好的思想有着很大差别。
印度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正走入现代。那么,改革开放了三十年的中国,又保留了多少传统文明的成分呢?我想,中国在迈入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似乎走得更快更远。难怪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在人类历史上是规模空前巨大的。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起来有25亿之多,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一举一动,备受世界瞩目。特别是在全球化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中国和印度更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担负更多的国际道义,共同向世界人民贡献文明古国的东方智慧。须知,古老的东方文明、东方哲学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组成的。
应该坦言,100年以前,当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明迫不及待地向世界传播、扩散、侵袭时,日本、俄罗斯等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西方文明,而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表现得最为犹豫和不情愿。西方文明是那么年轻,东方文明是那么古老;即使中国和印度内部各自出了问题,也各有自我完善和修复的能力,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就是自我完善么?西方文明似乎没有介入的必要,西方文明也没有资格介入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体系。面对着西方文明,中国和印度在徘徊、在张望、在质疑,难道西方文明没有缺陷么?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么?中国和印度的有识之士如泰戈尔、圣雄甘地等,时刻提醒人们警惕西方文明。
由于长时间的踯躅和演变,也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与国情的形势所迫,两国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先后主动走上经济发展的的快车道,日益融入世界一体化。中国和印度逐渐远离东方文明,步入西方文明的行列。可以说,跟日本相比,中国和印度全面加入西方文明至少晚了一百年。这一百年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这一百年意味着:地球上空臭氧层的显著破坏推迟了一百年,地球气候变暖推迟了一百年,极地冰川融化推迟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简朴,甚至缺吃少穿,普遍享受不到电脑、电视、汽车、摩托车、飞机、轮船等现代文明的成果。只有近二、三十年,两国人民才初步享受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正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西方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暗含着巨大的危机。人类的文明模式应作出重大调整。中国和印度不应盲目跟随西方文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不应全部抛弃。东方文明应为西方文明把握方向,使西方文明不至于失控。对于西方文明,圣雄甘地早就指出“……西方文明是毁灭性的,东方文明是建设性的。”圣雄甘地是现代文明的坚决反对者,他把现代文明概括为两条:第一,它代表了无休止的活动;第二,它的目标是消灭时间与空间。试想一下,他的话振聋发聩!在当今时代,重温圣雄甘地的思想,对于深刻反思西方文明而继承东方文明,无疑有着广泛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这是圣雄甘地的名言。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中国和印度既不要陷入恶性竞争,也不要盲目跟随别国,应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及可持续发展负责,贡献东方文明的智慧。诚如L·A·贝克所言:“在欧洲,哲学和信仰毋宁说是某种装饰,而不像东方那样是生活本身。东方生命智慧将是拯救现代西方文明走出困境的精神食粮。……西方仍然在期待着来自东方的征服。”“我们不得不拜倒在东方哲学面前,并将其视为最高哲学的故乡。”
中国和印度不应仅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发挥世界性的作用,而且应在思想、文化、道德的重建方面树立大国风范,走出一条新路,重树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