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门 之一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每当我在村后的小山上行走,看看那些坟墓,忽然会冒出一个念头,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被藏在那里头,就像当初我从娘的子宫里出来,终归要回到大地的子宫里去。人常说“一样生,百样死”,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自然想像不出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五福”中的一福为“善终”,今后我能享受到吗,我不知道。唉,不去想那么多了,我只是奢望着在自己生命的某个时间点能够和古人对话,倘能一睹那部祖上的奇书,那更是大幸了。

  只因为有了一样的生,也就衍生出了百样的死,每个人走向人生的终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知道,咱中国人对“死”其实是很忌讳的,不是吗,数字中的“四”字只因跟“死”字谐音让多少人见到它避之犹来不及,背上了多沉重的黑锅。在忌讳死亡的同时,咱这儿的人也挺相信“风水”说的,作为年轻又有知识的一代,对“风水”的说法我是不相信的,道理很简单,与其说坟墓的走向会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产生影响,不如说活人生活在里面的住宅更直接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明摆着,这个住宅、居室的地理环境、条件,细到通风、采光、舒适度等等不是直接影响居住其间的人的情绪、心态乃至健康吗?拿埋着死人的坟墓往活人身人说事,不是很牵强吗?但我也知道,所谓“风水”说不过是人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的追求过程中的自我精神安慰罢了,明知道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总想要那方向好、地形佳,一句话“风水”好的所谓“宝地”,宁愿多花钱也想得到它,似乎这样心底里也就踏实了。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说,咱这村后的小山之所以叫鳌山,是因为古时的海水曾经淹到小山脚下,而小山的形状也确实像一个鳌头,小山外石头镇街那片平地也就是石头洋被淹在海水底下,而龟山、鲎山则是露出海面的小岛,岁月轮换,沧海桑田,海水退去了,才有了今天的样貌,而鳌山、龟山上这两座石塔是啥时建起来的,准确时间谁也说不清了,少说也有五百年了,尤其是龟山上那座石塔唤望夫塔,至少告诉人们五百年以前这儿就已经有人出海漂洋下南洋谋生去了。鳌山、龟山上这两座古塔隔着石头洋遥遥相对,几百年来似乎成了洋上百姓平安生活的守护神,每天醒来人们只要抬头朝西看看,再朝东看看,两座塔都在,这日子准能顺顺地过下去。多少年来,这两座塔也成了一代又一代风水先生心目中的座标,洋上的百姓在我们鳌山村后的小山坡上造墓时,要是选择朝东的方向,风水先生在用罗经盘确定墓的中轴线走向时,会选择望夫塔的塔尖来定位,同样,有人要在龟山或鲎山造墓,若选朝西的方向,风水先生在确定墓的中轴线时也会以鳌山塔顶端来参照。

  一直在寻找祖上的那部奇书无果,想跟祖先对话无着落的我这天又从省城回到小山村,走在村后的小山上,望一眼远处的望夫塔,再看一眼跟前不远处的鳌山塔,还有塔脚下不远处山坡上的座座坟莹,蓦然间心生感触,在日升月落中,在草木荣枯中咱这小山村、咱这石头洋上的人们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换了,只有这塔,这坟还在。石塔有门,我也曾多次登爬上去,坟墓虽有门,那门却永远封闭着。我忽然想起传说中的粱山伯与祝英台,被迫要嫁往马家的祝英台途经梁山伯的坟墓时,那墓门忽然打开,祝英台跳进了墓中,一会,一双蝴蝶从墓中飞出飞向天空。何其神奇也。我想,这墓门应该也有打开的时候,当然,不会再有祝英台跳进去,也不会再有双蝶飞出来,这道门对于每一个“我”应该都有要打开的那一刻,因为“我”迟早要回到大地的子宫里去。过了那门,要过奈何桥吗,要乘无底船吗,是到阴森的地府去,还是往光明的天国游?那一刻,“我”的肉身只能留在人世间,但,“我”的魂魄儿它将要过那道门的。过门后,每个“我”的魂魄儿要去的地方应该是不一样的,我到底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人世间的我这个“我”跟你这个“我”是不一样的,因为过往我跟你做过的事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决定了我跟你的魂魄儿是要下地狱还是要上天堂的。

  读者朋友,以上我啰嗦了这么一大堆,也许你认为跟现实生活毫无关系,但我这人还是有点偏执,因为我执意要找到那道门,如有可能,还真想看到那部传说中的奇书。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