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之四十七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浅论》第2/2段
研究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四成;给予别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三成。
帮助他人为何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从而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因此,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剂良方。
要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先要做到与人为善。人到老年,应该有与人为善的襟怀、修养和气度。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宽容大度,胸襟坦荡,又要常怀善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切忌遇事心胸狭窄,处处斤斤计较,不应该拿放大镜看待别人的缺点。凡事太为自己着想,过分较真,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跟身边人的感情和友谊,还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实在不值得。老年人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乐善好施之意,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多作点奉献。努力做到释人之惑,帮人之需,扶人之困,济人之难,营造一种“善人者,人亦善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精神舒畅,身体硬朗,晚年快乐的幸福时光才会常相伴。
建立与亲友、他人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人生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除生理需求外,其他需求都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就会有快乐。
研究表明: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首位的是人际关系,它可能比多吃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还要重要。
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古语曰“宰相肚里好撑船”,心地宽广的人多长寿。人际关系不好者,其心里充满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有的人人际关系差,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付出友善,哪怕是对他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会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多付出: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老年人退休之后,家就成了要长待的港湾,和家人和睦相处很重要。对老伴要心怀感激之意,要尽己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补偿一下早先因工作忙照顾家庭不足的缺憾;要学会相互包容、忍让;要相互关心、照顾。对儿女和孙辈要多于理解和谅解,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平时有个周到与否,不要过分挑剔与指责。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保持年轻心态,常怀新奇之心
人们常用“返老还童”、“老顽童”来形容好奇心强的老年人,这种老年人大都性格外向开朗,诚实,对新事物感兴趣,头脑灵活,老年痴呆症也就不易在他们身上发生。
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新东西层出不穷,那些属于老年一代的东西,已经落后于形势而遭到淘汰。对于这些,有的老年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样下去,在观念、处事等方面,容易和年轻一代隔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年要保特年轻的心态,常怀新奇之心,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多接触一些新生事物,如学习使用电脑,会打字,上传照片,发邮件等;会利用手机发短信,上微信等;在60多岁考驾照,学会驾驶汽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形势,跟上新变化。
人到老年,已无多大能力能改变他人和社会,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顺应他人和当前的社会。这样对于自己的身体,只能有益而无害处。
愿每个老年人都能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拥有身心的健康。
写于2016年3月下旬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