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客家通道(3)第2/2段
红布条就是一个寄托。
虽然田护士们凶巴巴的,但她们是真懂得病人家属的心愿。
一座被山与水包围的城市,重山叠叠,赣水环绕,时不时云雾起于山巅,又把群山掩藏起来。
我推开宾馆的窗户,打量着眼前石城的景色。
对接工作很顺利,文化局直接派了一位小夏做总协调,不仅安排了宾馆,还找到了一家小饭店作为我们团队的定点餐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放辣椒前,征求下团队的意见,试吃了一下,相比南昌,这儿的吃辣水平因靠着福建与广东还是下降了很多。
为了节约时间,我决定不一家家跑着找罗盘,我让前台打印了一张红纸,打上《客家祖根》摄制组制片办公室字样,贴在房门口,再让服务员抽走一张床,多拿了几个椅子,布置成办公室的样子。
我把带来的茶具摆好,迎接客人的到来。
小张按照间隔的时间,把卖罗盘的店主找到,要求他们亲自把罗盘送到我的房间,几位店主到达的间隔时间,我留出了一个小时,在桌上放了个笔记本和铅笔,非常象一次企业面试。
第一位店主一进门就被我淘汰,她说店里啥都卖,罗盘是她从网上批发来的,我要的大大小各种规格的罗盘她找不齐,只找到一个规格,因为不好卖,她说可以成本价给我。
我付了钱客气的送她离开。
第二位店主老林到了,一进门看到了门上的剧组名号,问我需不要群众演员,他说孙子长得非常可爱,希望能出个镜,说着拿出手机给我看,一个虎头虎脑的5、6岁大的孩子骑在他的肩头上。
我说可能需要,我们的剧务组还没有到,到后我通知你带孙子过来试试。
然后他给我看带来的罗盘,说是在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批发的,也是有名的一家老字号做的,不过现在都不全是人工做的,有机器为啥不用呢对吧,这样成本也便宜,当然安装部分全部还是手工操作的,要不怎么能评上非遗产品,你看中间的指南针,是玛瑙做的。
我看了一下,比第一家做工相对精美很多,但它不是当地加工的。
我奇怪地问:都说咱这儿是天下第一的风水发源地,怎么没有自己手工做罗盘的?
老人说,有,就是贵,人家也不开店,也不卖给游客,你们不是要道具吗,挑这几种的就可以啦。
我把钱付给他,问老林:
“你说的那家手工店在哪儿?”
老林给了我地址和电话。
我通知小张后面的店家就不用来了,道具都够了。
小夏帮我在县城里租了一辆车,我告诉他周六周日我们休息,不用陪着我了。
通往乡间的小路上,不时会有一两个行人,站在路边,向我招手。
起初我以为他们是误把我当成出租车了,但一路上都有人招手,不会都认错了,于是我停下车,路人很自然地自己拉开了车门。我说这是私家车,不是出租车,客人是两位姑娘,她们说是呀,就是因为是私家车,搭一下顺风车哦。
原来石城四处都是山,山路弯弯,形成了一个民俗,就是私家车有义务捎带路人坐顺风车。
我问:这么一路带人是不是不安全?两位姑娘上了陌生人的车,是不是太不安全了?
姑娘笑着说:
这是老区,从来就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再说这一路上,出装着不少的监控呢。
两位姑娘,心大的出奇。
姑娘听到我的外地口音,好奇地问我是不是自驾游的,这些年进山里玩外地人多起来了。
我说是去拜访凤翥堂陈堂主的,其中一位姑娘说:
“他是我堂兄。”
于是这趟顺风车,变成了走亲戚的娘家车。
如果不是这两位姑娘的指点,凤煮堂并没有在导航中标识,导航只标注了村庄的名字。
过了村庄,又走进了一个山头,两边修竹掩映,云雾四起,明显是山高了。
又转过几道湾,闪出一排高大的油松,有一条青石板路延伸到山上,姑娘指着云间隐隐约约的石板路说:到了。
车只能停在路边。
我把车箱里的北京烤鸭和一提稻香村的糕点拿下车,两位姑娘一人个提一盒,领着我走近凤翥堂。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